《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
作为一个教了十多年数学的“老手”,我一直习惯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就是反复练习、强化储存,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听懂了就行了,这样的思想在脑子中根深蒂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探究。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这些要求挑战性太大了,多年的职业倦怠,让我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就消耗很多时间,一节课下来,做不了几个题,总觉得课没有上完;时间给的少了,总觉得是流于形式……几次尝试后,我备受打击,困惑中我进退两难……
在我进退两难时,市教体局组织了大规模的听课观摩活动,一节节展示课令我欣喜不已: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场所,展示的舞台,享受的时空……
二、激活思维,变被动为主动
一堂没有死角的课堂,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学、愿学;这样的课堂,教师愿讲、乐教;这样的模式,轻松高效、师生共赢……观摩后我写下了这样的体会.我领悟了什么是“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我开始转变思想,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法”、 “自学辅导法”、“发现法”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演变,都是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改革中慢慢地品尝到了甜头:在上“圆锥的侧面积”这一节课时,通过把“圣诞帽”的展开,学生自己发现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推导出了侧面积的公式,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在合作交流后得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关系是:侧面展开图的弧长等于圆锥的底面周长,并通过操作顺利解决了“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
整堂课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气氛轻松高效,学生完全沉浸于课堂教学,思维激活,学生从被动思维转变到主动思维,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我读懂了学生传递给我的信息: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展示的舞台。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再创造”,只有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边操作、边学习、边思考、边理解的过程.这整个过程是让学生潜能得到发挥,使其能力得到最大化,让学生通过读、说、议、写、算、思考、解答、感悟所得,真正达到理解新知识的内涵,这样的效果是从前的教学方法根本产生不出来的。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而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任何试图把能力“传授”给学生都不可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受学习数学的过程。
四、相信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
享誉世界的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人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习惯是经过长期的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自主发挥的环境。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往往源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去体验、去想象、去创造、去总结。让他们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掌握数学知识。只有通过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数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学习数学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才能强化对推理过程的认识。
五、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简言之,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改变,即: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真正的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