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下 低段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

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下 低段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

作 者:焦海波 (新乡市育才小学明德校区,河南 新乡 453004)

 每到小学开学之初,校门口就有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家长翘首张望孩子在校情况。这是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骤变,使得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与此同时,家长也伴随不同程度的焦虑,这种现象将持续一个学期左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幼小衔接”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缩短孩子从幼小衔接到小学的过渡期,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好习惯儿歌、童谣,有趣的童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与习惯,通过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帮助孩子平稳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使学生对学校充满向往,喜欢学习,在启蒙阶段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美好的人生底色。
有学者指出:“处理好孩子心理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才是幼小衔接的本质”。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理解为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入学准备,即儿童应该如何为顺利适应小学做好各种准备。作为一名低学段的一线教师,我认为“幼小衔接”是指通过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孩子的身体包括心灵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顺利地进行入学准备和适应入学的教育过程。
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研究,在当前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成果,特别是在训练策略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我们进行实践后的反思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参考作用。但仍有继续调研的余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大部分还是以小学为整体来做阅读习惯养成的相关研究,专注于某一阶段的阅读习惯养成研究(比如选取低、中、高学段中的某一学段)的数量还是偏少,研究人员还是倾向于将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小学阶段的中、高两个学段的学生身上。另外,对于城乡小学生在同一阶段阅读习惯养成中存在的差异或者各阶段间存在的差异等内容的关注也较少。从具体的培养策略来看,多是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出发,通过教师、家长等角度去提供具体的建议。较少有从学生自身、社会、地域文化等其他方面去提供建议,这些方面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以上的内容结合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这篇阅读课文的特点,在本课中我是这样来做好幼小衔接阅读习惯养成的:
一、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坚持儿童为本”这一基本原则。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在身心上做好调适;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游戏性、趣味性的朗读中感受、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上课初始借助《落叶》儿歌、“木字旁”童谣、分段歌等,运用拍手读、欣赏读、自读、师生共读等形式,缓解课堂导入的紧张感,攻克“木字旁”“分段”等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感受秋之美,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兴趣,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感。
二、运用多元识字,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教学要求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学习汉字。为深化幼小衔接指导意见并合理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例如词语“树叶”的教学,渗透了根据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将部首教学与生字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生活识字的优势,在学习“飞、气、片”时,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字形、字义,增强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难题,就这样被识字教学的巧妙方法破解了。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的熏陶下,在提高自主识字能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三、培养书写习惯,促进品德养成
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对于学生的学习适应上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的指导。为指导儿童借助田字格掌握汉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通过趣味化有仪式感的写字前儿歌,让学生感受写字的意义和乐趣。对控笔能力弱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照,允许他们有一定的适应过程。本课中“了、子”的学习,运用多媒体图片以及语音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学写生字时握笔姿势、写字姿势口令的加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并有仪式感的氛围中习字,教师巡视师生评议中渗透写好中国字的重要性,明白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
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以“秋天”引申出“秋实秋味秋景”,使学生形成对家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立德树人教育。
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结合关键期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来看,低学段小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可塑性上要比其他学段的学生强。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再去培养习惯,付出的心血和时间必然会更多一些。如果前期引导与监督不到位,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往往需要教育者们后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矫正。因此,关注和促进低学段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继续深耕细耘。
参考文献
[1]刘丽伟,李敏谊.在家努力还是参与学校: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情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5(6).
[2]郭宗利.减缓幼儿心理坡度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3]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3).
[4]俞文,涂艳国,李露,等.儿童健全成长取向下幼小衔接教育观差异分析——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9(4).
[5]刘烨洋张相乐.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0).
[6]朱玉敏. 城乡低学段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2.
[7]王云霄.基于新教育理念刍议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路径[J].新课,2021,(51): 77.
[8]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