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减让课堂更轻松——论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有效策略探讨
作 者:李 梅
(颍上县慎城镇中心校,安徽 阜阳 236200)
大
中
小
摘 要:“双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使教育教学工作回归本真,还当代青少年以轻松、快乐的童年,使其得到身心健康发展。而若想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减负”,就必须要对教学进行“增效”,提升课堂质量、优化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完成高效学习。本文将以“双减”为背景,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做到“减负增效”。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
引言
数学是小学的重点学科,是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实现未来发展的根本与基础。此前,教师往往以理论知识传输的方式开启课堂,并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和背诵,同时在课后安排大量的题本训练,希望能够以此提升孩子的成绩。但是,通过近年来的观察能够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还会为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并影响其身心发展。此时,“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教师带来了新的灵感,也为数学教学工作带来转机,通过教学主体地位的转移,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一、“双减”政策内在涵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并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在此历程当中,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近年来,国家各项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教育部门对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课业安排加重,各城市中校外补课机构不断增加,孩子的课余时间几乎被“作业”与“补课”填满,书包逐渐沉重,精神愈发紧张,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门出台“双减”政策,其目的十分明显,即希望减轻学生课业压力与负担,提升有限时间之内的教学效率,给予学生多元化接触、感受生活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
二、“减负增效”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趣味课堂 实现快乐学习
通过了解“双减”的内涵能够发现,若想贯彻落实“减负增效”,需提升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并将其当做是教学的主体,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以生动、灵活有趣的方式开启课堂,使其以放松的状态从事学习,并在主观意识驱动下汲取知识,同时在过程中收获快乐,契合“双减”的指导方针。
例如,在学习《加与减》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教学活动”。具体方式是:教师可提前做好数字牌,以备游戏活动使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选择分组,每组十名学生。在小组之中,从数字1到数字10,每名学生身上需粘贴一张数字牌,准备工作结束后,便可开始游戏。教师负责说出数字,喊到数字几,小组之中的代表该数字的学生就要起立,在熟悉流程之后,便要开始加法计算游戏,比如“请每小组‘2’‘3’两位同学起立,同时,代表‘2+3’的那位同学也请起立……”以此类推,分别对不同的数字进行加法计算[1]。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够高速地运转,并能够快速地掌握加法计算,在此过程中,孩子不但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现阶段,“核心素养”成为教学工作的指导理念,相较于文化知识传输,更为强调对孩子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双减”背景下,若要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最理想的方式便是将知识与生活相融,为孩子创造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情境,使其能够在其中舒适、放松地发挥想象力,从而进行能力上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圆》时,为使学生对知识充满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入法”开启课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课堂开始,教师可这样提问:“大家平时都坐过什么车?现在同学们回忆一下,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热情,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圆形”。当孩子们兴高采烈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视频播放出来,比如汽车、自行车、高铁、公交车等车辆的行驶视频,并给予学生肯定:“同学们很棒,车轮果然是圆形的。”受到表扬的孩子们会得到精神上的鼓舞,而教师需要抓住这一时机,继续对其进行引导“可是,有一个问题老师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能是正方形或者其他别的形状呢?”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面对如此抽象的问题,会使其陷入思考[2]。当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达到顶峰时,教师可为其提供思路。比如,可运用信息技术将车轮换其它形状,而学生便能够通过观察给出答案:“因为这些图形有角,如果用它们当轮子,车子就不能行驶......”。在此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在不同的层面跳跃,对其想象力、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形成十分有益。同时,学生还能够轻松地理解《圆》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掌握圆形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灵活设计作业 提升学习效果
作业是对课堂的延展,是对知识内容的巩固。一直以来,作业设计都是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教师总是试图“以量取胜”,不但为孩子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还使其逐渐对本学科学习失去兴趣。“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要以“提升效率”为目标,减轻作业的压力,使孩子能够 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并使得作业的价值得以发挥。
例如,在学习《周长》时,此前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大多为要求学生计算图形的周长,而所谓的图形也都是教材或练习册当中给出的固定数字。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对该类固定的题型进行计算,当题目变换形式时,便无法解答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实践作业”,给出一个周长的数字,要求学生自己制作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3]。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作业方式对其逆向思维进行了培养,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够形成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终将会推动基础教育工作走向新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数学教师应深度把控双减内涵,明确将“减负增效”设定为目标,并通过创新的课堂设计,生动的教学空间,灵活的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汲取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身心健康成长,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庆. "双减"让课堂更轻松——关于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有效策略研讨[J]. 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2(29):0062-0064.
[2]孔繁晶. 控量减负,创新增效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1(8):0029-0034.
[3]程光华. 巧设课堂创新思维培养兴趣——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课堂有效教学[J]. 新一代:理论版, 2021(18):2.10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