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以化工类学生为例
作 者:陈 佳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 普陀 200331)
大
中
小
摘 要:学校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为社会输送合格公民,企业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合格员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跨越教育界和企业界的联合教育。本文就化工类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作初步的探讨,从企业需求、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校企合作扩大深入和企业校园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素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化工类职业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中,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如何合作融合一直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业素养在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目标。
一、化工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为了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我校在化工行业联合不同领域和类型的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化工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
(一)企业需要身心健康的员工
在《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中特别强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心理安全,及时调整工作心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这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且占有日益突出的地位。
(二) 企业需要对行业和自己有正确认识的员工
1.安全规范意识。员工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安全手册、遵守操作规范、及时汇报异常情况。2.对化工行业特点的认同。学生在校期间应建立起正确看待化工行业危险因素的辩证思维,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来应对处理问题。3.具备职业规划意识。学生在校期间应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类课程的作用,减少盲目就业和攀比。
(三)企业需要具有优良品质的员工
1.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青年人的意志急需磨练,高度的责任感急需养成。2.态度端正、诚实正直的品质。企业会根据员工情况进行个性化阶段性的持续培训,鼓励多问多学和踏实努力。3.归属感和荣誉感。在团队工作中,善于沟通交流、快速接受企业文化和融入团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幸福感。
二、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化工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探索
(一)职业素养培育需真正融入专业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
职业素养的培育需要长期的浸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待真正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第一,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必须重视企业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开设、选择或编撰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需要的课程和教材,如:我校材料与检测系在学生一年级开设企业认识课程,在二年级开设专业体验课程,带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企业实践;在教材上紧密贴合社会需要,将思政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建立可持续改进和优化的课程和教材。
第二,教师必须把职业素养培育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严厉规范学生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学生中肯的建议。对于学生普遍职业意志薄弱问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表扬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和各种尝试,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严格要求,扶持学生们在克服困难中成长。
第三,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可尝试创设真实工作情景,在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进行教学,引导他们逐步地辩证地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如:分析检验技术专业通过仪器的规范操作和严格的数据记录和处理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诚信的专业态度;通过认识、体验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行业的职业认同感;通过认识AI自动控制系统等,降低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安全顾虑等,培养该专业学生安全环保、诚信严谨的职业素养。
第四,与企业共创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发挥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从时间维度上说,职业素养的评价应贯穿学生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从空间维度上说,职业素养的评价应是全方位和多元的。为了确保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必须与企业专家合作,严格筛选评价指标,设定量化考核表进行精准测评。
(二)企业实践平台需扩大,校企合作需深入
企业实践过程中的教育效果是校内活动和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
第一,关注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和企业经历。教师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进行企业实践势在必行。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走出去,去了解目前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状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第二,建立贯穿整个专业学习阶段的企业实践。每学年都留出一段时间用于学生进企业,使企业实践和在校学习交叉融合起来,学生在动态中掌握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回到学校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来到企业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反复思考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内化职业情感,将认知不断地有机会与行动统一起来。
(三)校企文化融合营造培育环境
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隐性课程,它不一定有明确的具体标准,却深刻而持久的滋润着环境中的人,影响着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学校可以组织企业调研,确定专业素养侧重点,通过多种媒介,结合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对职业素养加以重视和内化。同时,在班级管理文化中也可将企业的管理制度引入,努力营造企业氛围,让学生尽快适应行业的要求,两种文化的交汇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企业的优秀文化。
三、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学校与企业双联融合的教育,没有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将失去发展的契机。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是环境浸润、学习训练与个体内化等多方助推的结果,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最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士明,周健,王鹤. 新编职业素养教育读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7.
[2]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职教论坛,2011(34):76-78
[3]赵峰,陈静,冯冲. 基于校企合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7):173-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