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虽然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使用它,但是要想真正把语文学好,却并非易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会感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潜心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是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浓厚的兴趣是学生细致而有序地观察的内动力。所以语文课上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来培养观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能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做课前准备,我亲自折来了爬山虎的秧。先问学生:“你们见过爬山虎吗?”此时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自己家有,有的说邻居家有,它是一种植物能附在墙壁上生长,可漂亮了!我说:“爬山虎是有脚的,你们知道吗?”此时学生们都瞪大好奇的眼睛问:“老师,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这样,也是绿的吗?”这时我把爬山虎的秧分别分给每一桌上的两个同学,让他们仔细观察。这时,我神秘地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有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实际上我是在复述课文的内容)学生看着实物兴趣浓极了,有的说:“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爬山虎的脚了,和老师讲的一样。”有的刨根问底。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呀?我微笑着继续讲下去——我的一番富有情趣的话,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去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因为亲眼观察到了,也亲手触摸到了爬山虎,所以理解内容就特别容易。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画,谜语,教具等多种方法来诱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集中注意力。如讲解《曹冲称象》一课时,为了能够清楚地表现称象的过程,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一个盛水的玻璃缸,一只小船的模型,一头大象形状的工艺品,还有一些石头。用这些东西向学生演示,操作、讲解、结合课文启发诱导,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课堂实践。经过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明白了曹冲称象的原理,整个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趣味无穷。这样通过实物观察,既激发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树立未来童识,确立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这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意识的熏陶。在教学中积极渗透未来意识,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学生谈到自己的志向时,我在鼓励学生的回答和肯定志向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实现愿望需要哪些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长大以后能够出色地工作而努力学习语文的信心。在给学生讲周恩来总理小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讲毛泽东主席少年时为了自己的将来去学习游泳锻炼意志的故事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现在该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而且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现在学习与未来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因为未来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地尝试和持久的努力。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要让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方式和途径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里、判断力、自控力,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才情,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获得成功。这样才会使书上的知识融会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间的联系,凡能符合需要的事物都会引起愉快的情感。学生只有在心境舒畅、友好愉快的氛围中,才能顺利的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思维特点,恰当利用直观教具,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情感,增强教学的具体性、生动性、可感性。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本身发生兴趣,各种教学情境的设置力争富有新鲜感,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文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声同步的教材,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会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如:组织学生讨论或朗读课文,配以恰当音乐渲染气氛,以唤起学生的情感的体验。课文《趵突泉》写景抒情,教学时播入配乐朗读和影像,使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仿佛置身于趵突泉公园里,尽情地欣赏凉亭旁、垂柳下池水清澈,大泉不断翻滚,小泉不断地冒出形态各异的气泡的美景。一名学生看后充满激情地述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趵突泉太美了,难怪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影视的形象往往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我运用录像再现长征路上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同志,一步一步说服陈赓骑上马先走的感人情景,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别人,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格,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学习对象上,兴趣也就成为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情感、理解、表达与兴趣的内在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各种能力,才能有所创新。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