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着编制、人员、资金以及办学规模等困难,其深层原因是农村成人教育赖以发展的农村大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对象农民在社会转型期的观望、彷徨,以及教育自身对动态社会变革的不适应。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困难;成人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应运而生。下面从“农村”、“成人”与“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些困惑和深层次的原因。
一、看清农村性,把农村成人教育放置在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求发展
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不再等同于农业,农业也不再等同于农村。因此,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低谷,其深层原因是思维方法、思想观念、工作目标、具体要求上不适应新形势,同时也折射出成人教育在整体把握、全局掌控的同时,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农村性应有特质缺乏深刻的理解。
1.从农村属性看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社会。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农村基本上属于农业社会,个别地方甚至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今天,我国农村正在跨越式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与农村发展同步跨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市场和占领市场是从事一切职业的基本原则,但农村成人教育习惯于学校办学,在市场竞争面前显得疑虑重重、手足无措、苍白无力,这是思想上彷徨、行动上犹豫的深层原因。
2.从农村改革看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已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由于农村成人教育潜在的缓释性,要求其教育内容应该适度地领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而不能同模;也由于社会发展的动力有不可预测性,使农村成人教育“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土崩瓦解,我们的成教工作者也缺少足够的超前思维,无法跟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速率,这是行动上无所适从的思维原因。
二、读懂成人性,把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在对农民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1.从自然人解读农民
“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农村成人教育如果读不懂农民,如何为农民服务。只有读懂农民,才能针对农民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我国农民长期是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状态下生活,他们形成了农民的生存伦理和价值取向,就是“一切为了生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家庭的需要,“传宗接代”的需要,因此,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安全第一”, 力图规避对基本生存形成威胁的风险。对不少新技术,新岗位,缺少闯劲,害怕失败,甚至放弃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农民的这种观望徘徊是为保障基本生存而作的理性抉择。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如果读不懂这一点,就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刺激农民的开拓创业精神和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其结果教育培训工作将会“推而不动”、“启而不发”。
2.从经济人解读农民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环境中,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改革,使保障农民基本生存的机制弱化了。而农民是弱势群体,他们渴望过上像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但仍对土地收入的长期稳定性和自在的田园生活投注无限的眷恋,这一矛盾心理,造成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采取顺应潮流的姿态和边看边走的行动。农村成人教育如果不能解读这一看似难以理解,但新时期又十分现实的农民现象,就难以用农民关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利益,撬动教育培训的闸门。
三、体现教育性,把农村成人教育定位在为新农村服务的大平台上
农村成人教育为农村服务,是无可争议的共识,但关键是如何对接教育和农村之间的耦合。如果这个前提不能很好解决,我们的服务目标将会失去。当前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的是要从农村成人教育自身内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1.教育功能的潜在性与农民思维现实性的矛盾
教育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有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更有协调人与自然的功能。但教育的功能是间接的,含蓄而迟缓的,所以,它的作用是潜在的,需要我们去探索它。而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非常现实的,农村有一个长期的口语:“读书哪能当饭吃”,这是传统农民现实性和短视行为的一个典型写照。只有认为他们直接看到,才是“真理”。在指导、组织他们参与学习的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用“边际的合理性”对接农民的现实性,进而激发自主性,这既是我们工作的基点,也是工作的艺术。
2.教育活动的开放性与农民属性自主化的脱节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农村成人教育的开放性与当今农村社会组织的变化不相适应。尤其是农村出现多种经济形式及农村生产重组这一点,农民不再是“生产队人”, 而是自主的社会人,组织参加培训和学习,再不能依赖乡镇发文下指标,队长吹哨集合人的组织形式。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我们成教工作者的心态未跟上时代的变化, 而产生认识上的迟滞,行动上的脱节。
综上所述,我们所讲的看清农村、读懂农民,其意义就是要针对农村现状、农民实际,有效地开发农村成人教育的潜在功能,把农村成人教育定位在为新农村服务的大平台上,既掌握成人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律,又掌握农村发展的社会规律,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让农村成人教育在新形势、新情况面前,学会科学思维、转变陈旧观念、永远与时俱进和不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挑战与应答: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变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国、林善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李水山.入世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