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能赋能,智慧养老” ——后疫情时代数字反哺实践探索 以吴江区太湖新城老年大学为例
作 者:周锦芳
(吴江区太湖新城成人教育中心校,江苏 吴江 215200)
大
中
小
摘 要:后疫情时代下数字媒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这将不能熟练运用智能产品的老年群体更边缘化。吴江区太湖新城老年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助力老年人解决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号召,力图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结合后疫情时代特点,实现以社区为主的多层级联动,通过完善已有的老年数字教学体制,开展可持续推进推广项目,落实老年群体数字反哺实践。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数字反哺
一、后疫情时代下老年群体 “智能赋能”的必要性
(一)老年网民群体迅速壮大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老年网民人数迅速增长。
(二)被迫而无力融入数字时代的老年群体
1. 数字治理普及下的生活嬗变
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疫情防控需要,数字治理逐渐成为社会常态。从疫情前的政务平台、在线缴费窗口到疫情后不可离身的行程卡、健康码等信息化处理方式,数字治理一方面提高了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群众健康;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扩大了数字鸿沟,将部分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群体进一步边缘化。
数字鸿沟的本质是数字革命扩大下产生的信息鸿沟,要消弭其负面影响,被边缘化群体需要被提供填补信息鸿沟必要且充足的信息。作为社会功能性机构,基层老年大学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传递功能,让在数字时代“落后”的群体有能力跨越信息鸿沟,融入时代潮流。
2.“数字融入困难”的老年群体
总体而言,老年群体不属于能顺利融入数字社会的群体。此外,后疫情时代伴随着数字治理进一步深化。在社会暂未充分构建相对完善的数字适老化体系的当下,如果没有老年教育的加持,老年群体很难自行习得操作数字媒介能力。
因此,为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明确其学习需求并助其获得相应能力是老年大学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多级共建 ——“智慧养老”的可行性分析与活动开展建议
此部分以背景、开展过程、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为主要框架,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对太湖新城老年大学开展“智能赋能,智慧养老”相关活动进行简要分析。
(一)背景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助力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政策。
1.基于学校和教学点资源分析
太湖新城已形成镇、社区、村(居)委(日照中心)老年教育网络,学校本部有计算机教室2个、计算机60台。大部分村(居)委和日照中心有计算机教室,一般有20台左右的计算机,可供教学使用。成教中心和老年大学有计算机教师2人,部分社区教学点有志愿者。
(1)优势
太湖新城老年大学已开展过数期智能技术教学,现有《智能手机快易通》纸质教材和配套视频资源。因此,在校内课程的筹备与开展方面能基本保证教学秩序及质量。
(2)劣势
尽管老年大学能基本实现智能技术教学,但如要进一步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体验,现有的师资力量以及设备条件还有待改善。目前,学校仅有兼职计算机教师二人,教学用计算机等设备陈旧,时因故障影响教学。
学员智能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使用手机型号品牌众多,因师资、场地等原因,不具备实施分层教学条件,课堂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3)机遇
后疫情时代增加了老年群体对智能化数字设备的依赖。该群体在此方面学习需求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以学促教”,可推动相关活动持续开展。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任务更多转移到社会,社区教育在数字反哺方面将会扮演更重要角色。国家也给予老年教育更多政策扶持。
(4)威胁
尽管老年大学在特殊情况下会采用线上学习形式,但考虑到实际教学效果,目前仍以线下形式为主。并且,一般来说,老年群体中,年龄越大者,越依赖线下教学。但由于防疫需要,聚集性的课堂教学与其他线下活动可能被中断。
2.项目开展过程建议
(1)起始: 共谋共建
老年大学课程体系为单循环的审议机制,反馈性较差。活动参与者不能充分参与活动设计,这可能会影响师生对活动目标的认同程度以及活动体验满意度等多方面。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师生需求,让活动参与者有机会参与活动设计,共同协商审议活动方案,构建更完善的双循环机制。
(2)实施:争取资源与创新活动模式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给予老年大学更多设备与资金保障,例如配备能正常使用的智能数字设备;其次,老年大学要善于挖掘与利用社会资源,如周边公共文化资源,帮助老年人在更多真实情境下认识和学习使用智能化设备。
此外,注重创新与改良现有教学模式,使其更好适应后疫情时代需求也不容忽视。老年大学可结合授课内容,通过视频会议、微信、QQ、建立网络平台等方式在疫情期间开展活动,活学活用,实现线下线上一体化,从而减少疫情对授课的影响,保障活动的可持续性。
(3)制度化: 更多的支持与持续性反馈
老年大学并不能仅凭一阶段活动开展实现“智能赋能,智慧养老”,而是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规范教学与活动体系,形成长效机制,使其能持续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
a.外部:形成学共体内反馈闭环
老年大学可依托现有资源,联合社会教育及老年教育专业学者定期对活动进行考察反馈,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增加联动,举办教学研讨与反思会议,形成 “反思——实践——反思”的反馈闭环。
b.内部:建立明确参考机制
完善内部机制,如建设更完善经费机制、改革奖励机制、培训机制以及课程审议机制,使活动在每一阶段都“有规可依”。
三、结语
老年数字反哺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探索需要长期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已有机制体制,帮助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数字融入,真正实现“智能赋能,智慧养老”。让数字社会更具包容性,是未来需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璐露. (2004). 数字鸿沟:概念探讨与问题实质. 情报资料工作(4), 3.
[2]王竹立. (2020).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 电化教育研究, 41(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