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村振兴战略下耕读小镇建设研究——以文登区为例
作 者:赵红英
(威海市文登区财政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山东 威海 264400)
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近年来,威海市文登区在乡村振兴领域,以人才振兴为突破口,按照“一村一人、一村一策”策略,探索实施首席专家制度,因地制宜规划发展蓝图、丰富文化内涵、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人才驱动、文化导向、活化乡村的新路子。 一、耕读小镇·一村一品的内涵
“耕读小镇”是文登区大水泊镇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探索和实践方式,以城市精英人才尤其是高校人才为纽带,通过推动精英意识与农耕文明的交融裂变、现代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蝶变,探索打造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整体规划上,放弃以村为单位进行乡村振兴,代之以镇为核心,整合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力量,打造耕读小镇这一品牌;在具体实施中,突出一村一品,即以村域社区为载体,以文化建设为导向,一村一名首席专家指导各村对历史、自然、文化等特色空间资源进行挖掘、归类、整理,打造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歌舞影媒”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名片”。目前已涌现出“法治文化村”“中国设计村”“中国漫画村”“中国围棋村”等20个特色村。
二、耕读小镇建设的基本模式及创新做法
文登区以城市精英人才尤其是高校人才为纽带,通过推动精英意识与农耕文明的交融裂变、现代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蝶变,探索打造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耕读小镇”模式。
(一)首创首席专家制度,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的农村资源
出台《乡村振兴首席专家管理暂行办法》,招引人才不拘一格、任人唯贤,首席专家既可以是知名人士、高校学者,也可以是文化传播者、电商人才,目前已引进涉及规划设计、社会教育、国学、文化旅游、创意美术等十几个专业的专家人才。推动每位专家与一个村结对,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包装,“一村一品”“几村一品”打造了近 20 个特色村。比如,在初家村,建筑学博士李久太利用荒废的养貂场打造威海设计谷,吸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国内顶级建筑设计机构设计师入驻;在山后孙家村,“中道禅舞”传人张丽曼将闲置房屋改造成舞蹈培训基地,吸引北京、重庆等地舞者入驻;在河东乔家村,依托台湾、福建等地大学教授,流转 200 亩土地打造“花海”景观。
(二)探索协同治理模式,以先进理念改造传统的乡土文明
积极拓展精英人才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和途径,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先进理念,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既让人才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也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提供支持。在区一级,发挥民主协商机制作用,将清华大学博士李久太、北京大学博士李凌己等高层次人才,推介吸纳为文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等方式,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问题、政策措施纳入党委政府决策视野。在镇一级,组建专家顾问团。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吸收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大水乡村振兴研究院,采取“政府出题、研究院答题”的方式,围绕美丽乡村规划、农村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提供智库服务,研究院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在村一级,实施“新村民”计划。将有志参与乡村治理的人才聘为“特邀村委委员”,直接参与村“两委”会议、村民大会,对村集体重大决策提出意见建议。
(三)发挥“大咖”明星效应,以流量导入吸引优质的发展要素
通过搭建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载体平台,引导精英人才将自己的“校友圈”“师生圈”“朋友圈”等人脉关系推介过来,促进更多智力资源、产业项目、消费群体流向农村。近年来,已吸引紫光实验学校、威海设计谷、空间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 10 多个项目、计划总投资 12 亿元,初步形成了书香文化区、艺术栖居区、现代农业区等特色产业项目聚集区。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耕读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了乡村文脉,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乡村文脉是一种源于乡村生活的文化,它是村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文化。但近年来这种文化气息日渐淡薄,而随着高端人才的进入及一村一品、新村居计划的推进,乡村重新展示出勃勃的文化生机,涌现各具特色的农村“社群空间”,为原有的乡村文脉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首席专家李久太博士创立了威海设计谷,属省级重点文创项目,是国内首个国内外优质的设计师、设计事务所、设计院校资源的聚合地;通过乡村振兴主题座谈交流会、学术沙龙等活动,为辐射带动周边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发挥了乡贤示范作用,培育了文明乡风
乡贤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文化精英、贤达人士逐步深入乡村生活,逐渐成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乡村文化的弘扬者。如张海英教授为朱家岭村确定了生产、生活、生命、生存、生态“五生共建”发展思路,并通过身体力行让村民对生态意识有了全新的认识,村民都尊称她是“全村人的教授、全村人的老师”。远山泊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文化场所的设立,更是直接熏陶着村民的文明素养,学院通过组织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专家学者等,手把手向村民传授技术,面对面介绍经验,充分发挥帮带作用。这些举措带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多元共治与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全面打造大水泊镇乡村治理示范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丰收”
借助首席专家工程“东风”,发展特色民宿,引入产业项目等,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提高了农民收入。初家村在首席专家李久太博士的引领下,以“老房子新村民”为理念,实施“新村民”入驻计划,吸引一批设计相关领域的青年人才扎根老村,并成立“初心公社”,按照“一户一特色、一家一风情”的理念,打造各具风格的精品民宿,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瓦屋庄村在中国水墨复兴会会长闫传明的规划下,盘活村内废旧粮仓和村民闲置房屋,建设威海第一个乡村美术馆——毕克官美术馆。中道禅舞传人张丽曼,盘活山后孙家村大礼堂和闲置房屋30套,开发“昆嵛仙舞”项目,打造中国禅意体验空间和精品民宿。市委宣传部派驻的第一书记郭爱华,担任多年的“涣散村”河东乔家村的首席专家,引进威海大地食品有限公司来村投建花饽饽厂,筹建了花饽饽历史博物馆,将胶东花饽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推广、研发,既促进了村民、集体双增收,又传承了文化血脉,促进了乡村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