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味”

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味”

作 者:赵福香

(贵州省盘县第五小学   553539)

        [摘要]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我想用“儿童味”“语文味”“个人味”来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关键词] 儿童味;语文味;个人味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谈谈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 儿童味
  儿童就是儿童,他们天真无邪,懵懂无知,他们的世界不是我们成人能从常规意义上和普通思维上所能理解和进入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和控制学生,而是应该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还学生“童心童趣”。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西师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时,我读完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夏天里荷叶的样子,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园。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迅速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现在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我播放了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过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美,一颗颗的小水珠在绿绿的荷叶上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有学生说:“老师,我看到小青蛙在荷叶下,还有好多好多的小鱼儿,它们游啊游,在和妈妈学游泳。”还有学生说:“老师,我还看到太阳公公和荷花姑娘招手,荷花姑娘笑了!”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小学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所以小学语文课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让儿童的真情流露,也就是小学语文要上出“儿童味”来。
  二、 语文味
  语文味,语文的文学韵味,也即语文美,它包括语言、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小学语文的性质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要还原语文的本体特征,也就是说语文课要“美”,要有浓厚的语文味!
  首先,语言美。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从品味语言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并使之转化成为智慧,最终积淀成文化,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丰富的语文精神世界。
  其次,情感美。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达到语文的更深一层境界。
  如《荷叶圆圆》,我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带读、领读、齐读、诵读、分角色读,学生越读越精彩,越读越美。然后,我将思维发散到《荷塘月色》、《小池》等,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荷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资料,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帮助他们理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初夏意境。最后,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有关荷叶的诗,学唱有关荷叶的歌。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有声有色,学得美轮美奂!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就不可能“有滋有味”的。
  上课如作文。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
  第一,用生动的语言,随时“抓住”学生的“心”。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语文老师更应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我们语文老师给学生讲语法讲修辞,可如果讲起课来,没有一句新颖的比喻,没有一句奇妙的夸张,不会用反问加强表达效果,不会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不会用反复来强调感情,讲不出发人深省的哲理,道不出独辟蹊径的见解,就会台上口干舌燥,台下昏头昏脑。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能用十五至二十种声调说同一句话,才算是一个好教师。”这是一种基本功,很难具备,但必须具备。如:用手势来帮助表达感情,用停顿来留给学生回味,用面部表情来帮助表达内容……如果我们的课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感到回味无穷,有时高兴回味几天,甚至产生把每堂课都录下来,再去尽情品味的想法,那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境界。
  第二,发挥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识多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
  抓住此三“味”,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加的“有滋有味”,更加的“别有一番滋味!”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郭福根.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语文研究室.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