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党建引领促发展 文化振兴惠民生

党建引领促发展 文化振兴惠民生

作 者:褚洪文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委党校,山东 枣庄 277000)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发展、新部署与新战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内容之一,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撑。本文以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程庄村为例探讨乡村振兴相关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主要做法;成效;启示
程庄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2017年村集体收入仅为0.5万元,村容村貌十分落后,群众获得感不高。从2019年3月份以来,古邵镇村镇两级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创新、先试先行,探索实践了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程庄路子。2021年,村集体的收入突破70万元,成功创建了集党员教育、红色传承、观光旅游、民俗民宿四位一体的省级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挖掘胜利渠精神增内涵
胜利渠是枣庄人民的红旗渠,胜利渠精神是枣庄人民的传家宝。当年挖胜利渠就是要解决老百姓吃不饱饭的问题,挖渠条件很艰苦,靠的是肩挑手扛,挖渠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凝练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胜利渠精神。胜利渠的成功修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程庄村是当年枣庄市胜利渠工程建设指挥部,明确了以文化旅游和教育培训为主要发展方向,在新整理的渠滩地上建设了胜利渠纪念馆,在胜利渠建设指挥部旧址上打造了多功能的枣庄胜利渠教育培训基地。该基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围绕胜利渠精神、运河支队文化、知青文化等开发了系列专题课程,注册了公司开发笔墨纸砚等文创产品。胜利渠纪念馆开馆以来,先后迎接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培训参观6万余人次,有效服务各级党员重点培训、普遍轮训。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挖掘知青文化增内涵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程庄村是一个较大的知青点,在程庄村劳动并参与建设胜利渠的知青多达50余人。根据当年知青生活点的原貌,程庄村打造了知青宿舍、知青大食堂、知青学习园地,陈列展柜,展现蜡像雕塑,村道路两侧绘制了文化墙,绘有毛主席像的语录牌、墙报栏及各类知青年代标语等,令人追忆“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生产集体化,生活食堂化”那种火热的知青年代。也正因此,被游客相互传称“网红打卡地”,很多游客驻足拍照,发“朋友圈”等,成为了一条热闹的网红文化村。“程庄八景”中的“知青让杠”,讲诉的就是在挖渠筑坝的工地上,知识青年和当地社员抬大筐,互相谦让,争后杠,都想把“杠头” 让给对方,以减轻对方的重量的知青英模事迹。同时,根据类似知青宿舍特色,程庄村利用闲置民房建设特色民宿,积极发展民宿经济。
(三)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增内涵
该村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主题,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新阵地、全市首家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与区委党校、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集中挂牌成立了中共峄城区委党校古邵镇分校、峄城区古邵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峄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胜利渠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作用,邀请党校老师、老知青、老劳模等志愿者开展宣讲活动。先后开展各类现场宣讲120余次,教育服务6000余人次。成立了胜利渠宣讲、巾帼志愿、文艺服务、护渠保洁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连续10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42户入选区级以上美丽庭院示范户;设立“四点半课堂”,为村庄20余个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场所,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之“一村一年一场戏”率先在程庄村启动,现场1000余名群众、4万余名观众通过直播观看演出;成功在“好客山东”直播平台上线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10万余网友在线参观游览程庄。2021年12月,程庄村又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枣庄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将程庄村作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乡村文化产业研究实践基地、枣庄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提升了程庄村的文化内涵,同时打造了“产学研”同步一体化的新高地,为程庄村的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启示思考
2019年以来,古邵镇紧紧抓住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清河行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等政策机遇,结合区公共资源共享行动改革,选择问题突出的程庄村为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五化七改”,挖掘胜利渠精神、知青文化等,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程庄路子,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启示和思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要解放思想,形成共识
破解乡村振兴的难题,首先要破除畏难发愁、怨天尤人、自甘落后的旧思想,牢固树立“只要想干事,基础再差也能发展”的新观念,要认识到不是没基础,不是没资源,不是没条件,而是没有发掘资源、盘活资源、整合资源,广大农村同样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只要充分利用,犄角旮旯也能“生金”。要充分利用微信、广播、“三务公开”栏等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充分争取群众认可,最大限度地汇聚民智、激发民力。
(二)党建引领,各方参与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领头羊的作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动广大群众自觉自发地参与,突出村民自治,减少工作阻力。还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服务队和第一书记、乡土能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优势,多途径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面子美和里子美相互促进。
(三)做好结合,多种经营
乡村振兴要把公共资源共享行动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扩大整合效益,不断释放资源红利。对于清理出的土地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利用模式。可以“筑巢引凤栖”,发展文旅项目。可以设立“林业银行”,在空闲地上种植经济苗木,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可以在整合土地、荒地上建设蔬菜大棚,竞标租赁,从而增加村集体收入。
作者简介
褚洪文,男,1981年11月出生,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