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职流行音乐教学设计与产业衔接研究

高职流行音乐教学设计与产业衔接研究

作 者:王 晓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 崇州 610000)

 本文系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1年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职流行音乐教学设计与产业衔接研究》,项目编号:MBXH21YB413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流行音乐专业教学,也和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专业教学形式已经出现滞后性,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无法与时代接轨,导致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受到影响。因此需要立足新形势,探寻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体系,改革创新的方法,把大量音乐产业需求的新要素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系统。
关键词:高职;流行音乐;教学设计;产业衔接
随着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将继续不断增多,高职院校必须实现音乐教学观念转变,着力加强流行音乐教学水平,以此使学生专业素质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切实培养兼具完备音乐理论知识结构与流行音乐演艺实践能力及组织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从而提升学生个人就业从业能力,更好地达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助推音乐专业高职教学与时俱进长远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正视当前存在于流行音乐教学中的问题,科学分析和把握问题成因,结合当地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采取针对性科学策略,有效改善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质量。
一、当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当前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普遍面临许多问题。一是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二是音乐专业毕业生能力,不能较好对接音乐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三是培养体系和教学设计都过于传统,不能适应产业迅猛发展,缺乏系统化和实践化的特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部分院校已经着手进行培养体系和教学设计的改革创新,并且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而纵观当前我国每年报考流行音乐专业的人数来看,数量是尤为巨大的,相比于传统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流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这充分说明对于音乐产业中,流行音乐专业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国流行音乐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还在逐步完善,对于国外的先进教育理论体系,应积极进行引入和学习。 要配齐各类教学设备,对于相关的需求学科,也应多层次、多方面对其进行发展。结合学科的实际,还应产教结合,紧跟行业发展脚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不断补充教育体系,使之更完善。
二、现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交融,音乐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同时群众性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上蓬勃发展的数以千百万少年儿童为主体的专业和业余学习群体,音乐培训教育的目标已从过去的专业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素质型方向发展。因此,市场对具有专业音乐知识和流行音乐专业能力突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然而,当前流行音乐专业教师数量有限,特别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流行音乐演奏、演唱教师更是匮乏。适应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对流行音乐表演专业的3-5年的生源和就业预测,招生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即招生不再局限于本省,对于周边省市也列入招生范畴。生源具体来自三个途径。一是在此领域有特长的高中毕业生;二是各类艺术类学校;三是各地市州的各类专业对口的中职学校以及有同等学历的适龄青年。由此可见,生源是有保证的,丰富的生源是办好专业的前提条件。
从对四川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展开的广泛调研来看,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类:一是社会音乐培训市场;二是群众文化艺术市场;三是公立学校音乐教育岗位,学生毕业后到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四是文化产业公司。可见,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流行音乐专业能力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实用技能。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和适应性,能够在众多的就职者中脱颖而出,受到用人单位的格外青睐。
三、就业导向指引下的高职院校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
(一)开设流行音乐专业的必要性
经过前期对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同时结合流行音乐专业的生源和就业市场等情况的调研,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方案,确定了“流行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符合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流行音乐人才相对缺乏,作为朝阳产业的的音乐文化市场发展前景可观,人才需求量大,此专业毕业就业范围宽,具有理想的发展空间,因此要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有效的岗位定位。
2021年末,全省规上文化企业2228家比2016年增长44.4%;企业资产总计6877.6亿元,增长117.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638.6亿元,增长79.2%。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1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截止2021年全省文化馆206个,综合文化站4089个,仅成都地区的各类艺术培训机构就达近百所,中小学、幼儿园等上百所。
(二)流行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基于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特点和专业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应构建以下方面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要用更多的精力来建设应用型和实践型课程,通过此项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展示均衡的、有选择性的、综合性课程体系。还应按照“课内教学--成果展示--社会实践--行业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形成本专业特有的理论教学、专业技能及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交叉的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须涵盖能使学生直接从业于行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强调专业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前瞻性;强调理实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理论性、体系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做好专业基础教学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巩固课程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多方位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个方面能够有机结合、交互作用。
流行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形式分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形式,专业课实行“一对一”小课模式的单元教学形式,所谓单元教学形式就是设定四个教学周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设定一个任务目标,围绕任务目标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基础课程按照讲授班级大课模式开展教学。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适当开展交流音乐会形式的集体课。
在校企合作方面,一是基于实训基地引入行业内优秀专业人员或专家,参与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制定和相关教学指导,同时重点培养校内的专业带头人,鼓励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进入行业,对标“双师”型教学人才的培养,从而构建一支有实力的优秀教学团队。二是为本专业学生构建校外实训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社会实践和行业应用的无缝衔接。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职业教育的目标,高效利用和不断挖掘自身资源,对本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与时俱进调整,构建科学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向社会输送知识面广、社会适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流行音乐人才。
(三)高职流行音乐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因为高职学生的学习背景及专业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的流行音乐专业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以提高专业教学效果。以高职流行音乐演唱教学为例:
1、对于没有任何流行音乐基础的学生
(1)增加对流行音乐的了解。对于这些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要增加他们流行音乐接触量,依托各类播放设备细细欣赏教师课上布置的流行音乐作品,平时要做到多听、多看、多学、多唱,尽可能全面的了解流行音乐的各种风格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了解同学将来的就业意向,并和教师积极互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师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在教学中针对他们将来的职业需求,划定教学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
(3)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万事开头难,因为学生没有音乐基础,所以在专业课上学生必须练好演唱的基本功。根据科学系统的演唱训练方法,从控制演唱气息的训练,到音色的训练和声线的统一、咬文吐字的正确性、共鸣训练等,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2、针对后改专业学生的教学
这部分学生原来学习古典音乐或民族音乐,现在改学流行音乐。这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音乐演唱肌能状态的调整。
(1)针对美声唱法改学流行唱法的学生教学。由于这部分学生的声音洪亮、气息足,但是流行唱法对声音的要求不同,它要求自然,气息的运用和吸入量不要特别夸张、要求歌曲处理细腻、唱法讲究个性特点等,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2)民族唱法改学流行唱法的学生教学。由于民族唱法的声音位置偏高,这部分学生的咬字清晰、声音细、位置高,这也是和流行唱法不一样的地方。流行歌曲主要追求自然的音色,真挚的情感,所以,这部分学生的最普遍问题就是中低音放不下来,所以在教学中一般选择中音舒缓的作品例如民谣类、抒情类作品,低音区多运用胸腔的共鸣,中音区多运用咽喉腔的共鸣,这样可以自由转换声线和腔体,力求完美合一的境界。
3、针对一直学习流行音乐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了解比较深入,肌能的运用和对作品风格的把握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对其教学一般做到以下几点:
(1)巩固流行唱法的基本功,进一步提高演唱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细节,在现有基础之上,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断拓宽音域及风格,提高歌曲的感染力和演唱境界。
(2)演唱中加入表情艺术。在唱歌过程中要做到声情并茂。通过不同的表情艺术来展现作品的不同风格,可以将歌曲的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3)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多元化人才。现在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提高自己将来的竞争力,也要争做多元化人才。可以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如表演、舞蹈、主持等,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四)教学科研与教材建设
丰富流行音乐教育内容,避免将流行音乐教育内容局限于某一本或某几本教材,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整合各类流行音乐教育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优势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优势教学资源使用率,为教师系统教学、科学教学创造条件;加强专业教学研究及科研项目研究,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及能力,鼓励教师加强科研项目及论文的建设,围绕实际教学进行思考,立项院级、省级、国家级课题及教材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培养出适应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流行音乐人才,一定要从师资,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和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等几方面做好建设工作,并且要不断的积极探索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与产业衔接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此为我国及我省流行音乐艺术的全面繁荣与健康发展开拓新局面,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流行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琼.高职现代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刍议[1].戏剧之家。2017.
[2]王丹.跨界音乐对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1].大众文艺,No.441(15):211-212.
[3]曹川.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现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J].北方音乐,2020,05(09):127-128
作者简介:
王晓(1981-),男,汉族,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流行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