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从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看当代青年之浮躁心态

从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看当代青年之浮躁心态

作 者:韦 炜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能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当代社会急速发展,竞争剧烈,生存与生活压力增高,导致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存在焦虑与急躁情绪,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坚持与忠诚的就业观,是目前整个社会必须重视与实施的工作。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观念  分析  纠正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以及高职院校的不断地合并升级,带来的是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拥挤到就业的前线来,导致就业的竞争呈现白热化的状态,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来在如此大的压力下,一旦获得就业的机会,本应该珍惜和安定的。但实际上与此现状极不匹配的现状是:大学生工作稳定性差,跳槽频繁,心态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导致就业与失业频繁发生,如此以来,用人单位不得不频繁换人找人,而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们也在不断地寻找就业机会,造成整个社会“用工难,就业难”的相互矛盾的社会现状。想要解决就业困境,毕业生需要适时适度转变择业观念。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急剧增加,而今年有700多万毕业生,仅有大约30%约210万人能就业,还有约500万毕业生没有就业的统计得知,问题很严重。以后每年数以百万的毕业生离校继续加入到失业大军中。这一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而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不成熟与怕苦怕累的浮躁心态,导致社会上年轻人依赖懒惰心态逐渐滋生,啃老族、将就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工作中挑三拣四,动辄炒老板鱿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根据众多研究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经验积累过程中的单调、寂寞甚至考验缺乏起码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就业形势的严峻,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又没有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多大学生自己不能审时度势,还抱着“大学生 是天之骄子”的荣誉称号在现实面前不肯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如果大学生毕业生们没能够清醒的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及严重性,未来就业考验必将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会越来越受打击,其后果可以说是不可估量。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的基本特征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处于漂浮的心态和状态,这个现状引起我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我个人认为,导致目前这种两难状况的结果,跟高校在进行学生就业指导时的定位和当前学生自身所处的环境影响是有一定关系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两个方面来考虑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1.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基本情况。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来检验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是否过高,分别是“择业时首选的地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 “期望的月薪标准”。有80%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去沿海地区工作,17.5%的 被调查者愿意去中部城市,而仅仅只有2.5%的人愿意去西 部地区工作。可以看出,有相当高比例的毕业生想去学校、外企和政府部门工作。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51.5%)希望自己的月薪是2000- 3000元左右,希望3000-4000元的也不在少数,比例为 16.5%,还有20.5%的被调查者的期望值更高,希望是4000 元以上,而期望值在2000元以下的仅占11.5%。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确实不低。
2.个体认知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大学生对于自身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调查表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优势不大,有0.5%的人认为有优势,有74.5%的人认为有并不明显的优势,更有25%的人认为是毫无优势可言的。以上的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焦躁心理表现明显,缺乏耐心表现的态度,在工作中一出现问题,就马上逃避,甚至否定自我,导致工作非常浮躁,进而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加剧矛盾的激化。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择业观不能相辅形成。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到位,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调查结果 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有高达89.5%的应届毕业生不清楚和不太清楚自己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而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偏重于如何择业,而忽略了如何“敬业”的教育,使得学生缺乏职业素养与职业责任心,很多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业和择业。使得就业稳定性极差。
 三、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要转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培养大学生工作稳定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择业时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其次要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应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和能力特长两个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增强自主意识,择业是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情,所以在择业过程中,要勇于“我的事情我做主”,作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择业决定。主动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点;以掌握就业市场规 则为基础,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和实力,勇于“推销”自己,积极参与竞争。最后,高校切实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指导中,既注重就业前的技能与心态指导,更要多进行岗位忠诚度与敬业的指导,从思想上树立专心、专注专一的工作态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个人发展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地 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李寿欣,乔资萍.当代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查分析 及其指导[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