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周刊》:弃“纸”而去,退而结“网”

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李超 张慧 时间:2012-12-04 阅读:

2012年12月31日,读者们将会在报刊亭里买到最后一期《新闻周刊》。

10月18日,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The Newsweek Daily Beast Co)总编蒂娜·布朗同CEO巴巴·谢蒂一道,宣布了这家美国知名杂志纸质版的终结日。

作为纸媒,《新闻周刊》的出现与消失带来了同样的震撼。1933年2月17日,第一期《新闻周刊》惊艳登场,它史无前例地使用了7幅图片作为杂志封面,分别代表一周7天发生的重大新闻。1961年,《华盛顿邮报》将其收购,《新闻周刊》开始成为仅次于美国《时代》的第二号杂志品牌。2001年至2007年间,其每期平均销量超过300万份,广告收入一度超过《时代》,成为杂志之王。

“每周五晚截稿时的忙碌和兴奋,我们寄托在印刷品身上的浪漫主义情怀,让告别时刻变得异常艰难。但在它80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该如何延续新闻工作者的理想,答案就是尽情拥抱全数字化媒体时代。”主编蒂娜·布朗说。

在宣布停止纸质版的同时,他们在尽量向外界传达出乐观的信息,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官网表示,《新闻周刊》对于新闻质量和重要性的态度仍然会一如既往,转型决定只是为了迎接印刷媒体在出版和发行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不过,更多人相信,这家历史悠久、才华横溢的传统媒体的逃亡,不仅预示着他们自己丧钟的鸣响,更是纸媒消亡的开始。

挣扎

取代《新闻周刊》印刷版本的,是一份名为《环球新闻周刊》(Newsweek Global)的电子杂志,读者需要通过网站或者终端平台付费购买。其中一些文章,可以在野兽新闻网站上免费看到。他们希望,这项决定能够结束《新闻周刊》每年4000万美元的巨额亏损。

《新闻周刊》的下滑几乎是在瞬间发生,刚刚享受完21世纪前几年的辉煌,2008年初,杂志销量便开始骤降。在成倍增长的债务和批评声中,《新闻周刊》多年累积的知名度不堪一击,很快在读者和广告商面前失宠,到2010年,销量已经下滑到每期180万份,3年时间缩水近一半。

2010年,被《纽约时报》形容为“毫无媒体经验”的美国音响和汽车业富豪西尼·哈曼(Sidney Harman),用1美元附加偿还杂志4700万美元债务的代价,从《华盛顿邮报》手中接过了不堪重负的《新闻周刊》。

作为慈善家,哈曼当时已经91岁,他是《新闻周刊》的忠实读者,甚至购买过第一期杂志。《新闻周刊》被收购后,哈曼将其和IAC集团的“每日野兽”网站合并。

很难判断,哈曼的决定是出于文艺情怀还是商业决定,但收购至少让《新闻周刊》继续残喘了两年。2011年,哈曼去世,其家人立即决定不再资助这家年近80岁高龄、靠负债存活的杂志。2012年6月,《新闻周刊》每期销量已经下滑到157万份。

总编蒂娜·布朗说:“或许你不会相信,我们接手的时候,杂志已经奄奄一息。它承受着巨大的批评,我们已经尽力将其带回现实,让它通俗易读,我常常感觉到封面像是一次交谈,应该是一次交谈的发起者。”她曾先后在《名利场》和《纽约时报》任职,对于把握高雅与低俗之间的分寸并不陌生。

蒂娜·布朗为了让封面文章更具有吸引力,曾试图加入更多“奥巴马,第一位同性恋总统”之类的性元素封面,或者是在封面印上一张女人的性感嘴唇。她认为这样不至于乏味,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与蒂娜·布朗抱有同样理想的还有CEO巴巴·谢蒂,她们都希望挽回《新闻周刊》,甚至重树辉煌。遗憾的是,巴巴·谢蒂上任才两周时间,哈曼便去世,这令很多改革措施无法奏效。

一位在两家公司都工作过的员工表示,《新闻周刊》并没有吸收到野兽新闻的活力和新鲜感。相反,两家公司不同的文化背景,让蒂娜·布朗在表达想法时常常被年轻人打断,这让事情的发展与先前的预想背道而驰。

尽管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令蒂娜·布朗和巴巴·谢蒂沮丧的是,还没有度过与新东家的磨合期,一切就已经结束。

宿命

如果哈曼还活着,并且愿意为《新闻周刊》继续提供资金和支持,它会重新站起来吗?

许多美国杂志行业专家认为,将责任推给蒂娜·布朗为代表的一线员工并不公平。实际上,她是在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当广告数量和杂志收入越来越成正比时,竞争让利润碎片化,《新闻周刊》并不像《时代》那样,拥有一个巨型的杂志王国可以依靠,他们没有那样的资源和资金。

毕竟只有一个《时代》,许多杂志正在或已经面临着与《新闻周刊》同样的命运,传媒投资银行DeSilva &Phillips合伙人里德·菲利普斯表示,他已经建议过许多纸媒出版商削减自己的印刷品数量。

“我们发现,很多出版者正在承受3到4年的持续亏损,我会坦白告诉他们,根据收益调整自己的成本结构,或者干脆别再做纸质印刷品了。”里德·菲利普斯说。

野兽新闻所有者巴里·迪勒则表示,除了放弃《新闻周刊》,哈曼家族别无选择,实际上,一开始接受它就是个错误。“《新闻周刊》今年一共只有500多页广告,并且还不稳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迹象,我们不能再继续印杂志了。” 巴里·迪勒认为蒂娜·布朗已经完成了一份了不起的工作,她一直带给自己信心,但这并不能改变最终结果。

“《新闻周刊》有两位天赋异禀的编辑,之前是乔恩·米查姆,之后是蒂娜·布朗。”《新闻周刊·国际版》前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评价,“但这并不是编辑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巨大的商业问题。”

转身

根据《新闻周刊》总编蒂娜·布朗的说法,行业趋势使他们一直在思考“以一种非常激进的方式”抛弃印刷版的可行性。他无奈地表示,行业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转向网络版“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此前,IAC的董事长巴利·迪勒曾经透露,打算9月份就启动《新闻周刊》的全面数字化。这个雄心勃勃的想法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引起了员工的抗议。为了安抚员工,布朗给员工们发了备忘录,称9月数字化的说法是“危言耸听”。然而,员工的不满情绪也只是将《新闻周刊》“变身”的时间推迟了4个月而已。他们最担心的裁员正在酝酿中。

根据IAC集团CEO巴巴·谢蒂的说法,《新闻周刊》将要实行的策略是不向广告商承诺读者基数,杂志为了达到这个数目而降低订阅年费。谢蒂认为,摆脱了这个数字的羁绊,在提高订阅价格上就掌握了主动权和灵活性。因此,转型之后的数字周刊将会把读者的订阅费而不是广告费作为主要收入。目前,数字版《新闻周刊》的订阅价格设定在每期4.99美元,和印刷版的杂志持平。

然而到目前为止,网络版《新闻周刊》的订阅数量只有2.7万,而只有4岁的野兽新闻现在拥有150万的月独立访问量,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

付费数字产品的未来也许很可观,但是处在转型期的媒体日子会过得比较艰难。路透社的记者塞门就泼冷水说:“《新闻周刊》只依靠数字版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判断的依据是,《赫芬顿邮报》曾尝试网站新闻收费,但是只实行了5期就放弃了。此外,主要依靠电子订阅维持生计的《Daily》经营困难,已经到了裁员的地步了。

由于《新闻周刊》的道路很可能是其他平面媒体的最终归宿,所以它的改革受到媒体行业的普遍关注。它的转型也让一些媒体人感到伤感,伊利诺伊大学校报的评论文章称:“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对印刷业的未来感到心酸。我们热爱触碰纸张的感觉,翻阅报纸的声音,纸上的折痕以及油墨的香味。但是《新闻周刊》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它跟随读者的需要前进。”

“并不能说《新闻周刊》已经被完全抛弃,它还有着惊人的品牌价值,并且,在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波兰和韩国,我们仍然保留了出版印刷执照。在亚洲另外两个国家,我们也正在争取获得执照。”总编蒂娜·布朗说,“任何事都有结束的一天,问题不在于它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

[责任编辑:qikan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