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高校法学院系文化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高校法学院系文化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作 者:刘 峰 (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文化育人是指通过优秀文化的涵养与熏陶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过程。文化育人是高校法学院系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优秀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法学院系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法学院系;文化育人

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而文化育人则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将文化特别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包括文化育人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之于学生培养的意义越发凸显。高校法学院系承担着培育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结合法学专业特点推进文化育人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为新时代法学院系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文化育人的基本内涵
按照通常理解,“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特指精神财富”。[1]“育人”即教育人,即通过知识灌输、行为示范等对人施加引导、影响进而使其获得发展进步的行为。“文化”蕴含“文以载道,道以化人”之意,文化的“化人”与高校的“育人”具有相通性。[2]文化育人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为通过优秀文化的涵养与熏陶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过程。具体而言,高校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对优秀文化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增进文化自信,把牢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通过师生对优秀文化的感知、参与和创造,达到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目的。
二、高校法学院系文化育人的意义
文化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法学学科和专业而言,其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其与文化育人关系密切,甚至法治文化本身也可以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在推进“新文科”“新法学”建设的背景之下,文化育人持续为高校法学院系的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凸显了其特有的教化功能和育人价值。
(一)文化育人是法学院系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文化对人的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的。文化育人重视对受教育对象的深层次指引与教化,使受教育对象形成内心确信,进而对其外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文化育人彰显时代品格。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即为立德树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都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来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了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同时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他表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一方面,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体现了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有机统一、关系密切。立德树人是推进文化育人的落脚点,文化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主渠道。高校推进文化育人,其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体现。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角度讲,文化育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引领,是党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抓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抓手。对于法学院系,通过优秀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浸润和价值引导,充分发挥文化的“化人”功能,其将有效地促进法学院系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文化育人是法学院系培养优秀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
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门类,其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规律,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文化特别是法治文化提供精神浸润和智力支持,其有利于培养学生厚德重法、崇德向善的法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法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的法科学子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培育德行,激发法学学生心怀天下、清正爱民的家国情怀,为未来的法律人践行廉洁奉公、司法为民筑牢思想基础;用革命文化教育学生对党忠诚、勇担使命,为未来的法律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奠定思想基础;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法学学生的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未来的法律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打下思想基础。因此,文化育人是法学院系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扎实开展文化育人,法科学生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其对党忠诚、爱国爱民、廉洁奉公、公平正义等理念会逐步深化,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三、高校法学院系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高校法学院系落实文化育人,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文化育人的形式内容,丰富文化育人的载体,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在师生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的独特教育价值。对于法学院系,可通过“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活动,引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中的有益元素开展教育,联系儒家的“礼治”“德治”、法家的“法治”等思想,古为今用,借鉴其中的有益元素,重点开展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等形势与政策教育,以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之功能教育引导学生,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典故讲述、诗文诵读、心得分享等活动,培育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礼敬中国文化的情怀,涵育家国情怀和良好家风。如在春节期间组织师生开展“我的中国年”交流分享活动,通过摄影、录制短视频、征文等形式,展示各地民俗,凝聚家国情;在重阳节期间组织师生开展诵读经典诗词、开展敬老活动志愿服务等。开展戏曲、非物质文化等进校园活动,在第二课堂、实习实践活动中引入高雅艺术、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等,深入开展博雅教育,兴建一批文化育人基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涵养德行的教化作用,在润物无声中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二)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对于高校法学院系,要继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可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展特色学习教育活动,如组织以红色精神谱系为题材的剪纸、绘画、舞台剧等艺术创作、诗歌等文学创作,开展革命题材的网络作品创作。要将革命文化与法学教育相结合,如可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的断案故事创作红色话剧,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此外,可利用重大历史纪念日,组织师生收看革命电影、宣讲革命故事、诵读革命诗词等,深化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师生自觉担当复兴重任。
(三)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要结合法学院系的育人实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教育,创作一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可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要素,开展法治文化教育,组织师生开展法律文化产品创作活动,如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党课”、情景剧、宣传海报,运用学生所学制作普法宣讲视频等,同时拓展宣传载体,持续提升宣传和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18.
[2]王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4):169.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https://dangjian.gmw.cn/2018-05/03/content_28607131.htm,2018-05-03.

作者简介:
刘峰(1988-),男,硕士,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