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及时有效地抑制了疫情蔓延,被国际社会赞誉“中国速度和力量”。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及时总结研究适合学生的居家学习指导方法势在必行。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发现学生居家自主阅读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通过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这期间的阅读,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潜能则一定能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滋养学生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的作用。进而在阅读引导中帮助学生挖掘阅理解的深度;打开思考问题的角度;拓宽生世界的广度,最终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助力。居家学习期间,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这些书?读这些书对学生有什么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我特别组建了几个阅读分享交流微信小组,引导学生利用在家学习比较充裕的时间,细细品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交流分享读书体会,并在书籍与同学智慧分享的滋养下,使每个同学既能体味到阅读的快乐,也能在交流探讨中分享到同伴的智慧。
关键词:自主阅读;有效引导
一、营造自由美好的阅读时光
学生居家学习期间,我鼓励学生拿起书,利用零散时间阅读,坚持整本书阅读。阅读群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学生坐在舒适的沙发里,或坐在自己喜爱的书桌前,甚至在爸爸妈妈的工作台旁支一把小椅,慢慢品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读到精彩之处甚至大声朗读出来;遇到不理解的随时查找答案。这是一幅幅多么温馨的读书画面啊!
因为有了家人更多的陪伴,很多家庭开启了这样每日的“亲子阅读时光”:父母做自己的工作,孩子读自己的书;亦或跟爸爸妈妈读一本书,再加以讨论。很多家长因为平时工作忙无暇陪伴孩子,因疫情的居家办公反而有了与孩子难得的亲近沟通的机会。因为阅读环境是放松而惬意的,所以家庭每个人都很享受这样的时光。教师搭建好这样的阅读分享群后,在小组群里多多鼓励这样亲子阅读的同学,无形之中就增加了群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鼓励自主涉猎感兴趣的书籍
阅读小组组建以后,我会推荐一些书目,指导学生读什么,如何阅读。对于喜欢文学类作品的学生,我一般会推荐经典名著及符合年龄特点的配套书籍,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情节、时代背景、写作手法等。对于喜欢科普类作品的学生,我则重点推荐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书籍,比如《令人着迷的实验室》等。当然,我们推荐的阅读书籍,一般以学生手中现有书籍为主,不额外给家长增加负担。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喜爱的书籍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赏析能力,男女生都比较喜欢自然类小说和探险类书籍,比如沈石溪系列动物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书籍、查理九世系列书籍、《西顿野生动物集》、《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等。当然男女生对书籍的喜爱还是有区别的:男生更偏爱历史、天文、科学类书籍,例如《中国历史》《你好人类》《给孩子的机器人百科全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就是力》《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等。女学生则更偏向于小说、传记、故事类的书籍。例如《俗世奇人》《呼兰河传》贝多芬传记》《富兰克林自传》《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春秋故事》《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等。
对于推荐给他们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学生都十分喜爱,可能受到学生年龄特点的影响,《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三本书喜爱程度要明显高于《红楼梦》。因此,我在群内的角色定位就是辅助和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涉猎感兴趣的书籍,阅读后及时反思,看看这一类书籍有什么共同之处,对自己的启发又是什么。
三、指导丰富多彩的阅读分享形式
因为有了充分时间的慢节奏阅读,很多同学能真正完成一次次沉浸式阅读。比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这样的细读慢品自然引发出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看法,并迫切希望记录或分享出来。作为教师此时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适时予以点评指导,鼓励他们使用各自喜爱的表达与同学分享。
(一)纯文字感受型分享,关注他们思考的深浅度
这类分享一般都是学生读后的随感而发,阅读内容既有增长知识的,也有谈兴趣爱好的。有些同学看完一本书,还会对其相关籍展开阅读,这样的连锁式的阅读为学生拓宽了阅读范围,更打开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另外,同学们在阅读后,对内容的分享交流,也会使他们对疫情的防控,有了一些正确的理解。老师要对他们深入思考的部分予以表扬,不太理解的部分可以一对一语音沟通交流,或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帮助其理解作品。
(二)图文结合型分享,关注他们图文结合的恰当性
这类分享大部分都是科学类的图书,学生把自己对文字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付诸笔端,尤其对一些关键位置的标注能让人一目了然地抓住关键信息。教师的点评就要抓住学生的图文结合点,表扬其能够透过文字捕捉关键信息并通过图画简单明了地展现出来。其他同学再分享类似的图文感受时也会有意识地注意这一评价要点。分享的有深度,看的同学有收获,激发更多有共同兴趣的同学来阅读同一本书,共同探讨这方面的知识。
(三)录音语音型分享,关注朗读情感的准确性
这种形式的分享,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使同学们可以解放双眼。有的孩子因为阅读的是连续的章回,所以小组的其他同学就把它当作故事听,边听边放松。这样对于朗读的孩子,不仅能把好故事分享出去,也能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同学的赞扬则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老师听了学生的朗读,分析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程度后,在语速、断句、情感等方面予以指导,让学生明确有感而发的朗读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因为反复录制修改作品,很多孩子不仅录制的效果越来越好,朗读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四)思维导图式分享,关注思维构建的合理性
思维导图这种呈现形式最能反映学生对于作品理解是否全面合理,逻辑思维是否清晰。思维导图是否脉络清晰,直接影响其他人阅读这本书的主观判断。所以,老师要对作品做到非常熟悉,才能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又因为学生阅读角度不同,对同一个章节或同一本书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阅读群交流研讨,录制音频说明自己的创作思路,鼓励他们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
(五)摘录感受型分享,关注摘录内容的价值性
这种形式的分享最为常见(笔记式或填表式的摘录),这一类的摘录多以好词、好句、好段为主。有的学生在摘录后加上自己的感受或推荐理由,能直观有效地激发其它同学的阅读兴趣。老师则通过灵活点评使学生逐步明确摘录所选内容在写作、人生观、思考问题等方面的价值所在。积累有价值的内容多了,我就鼓励他们应用到写作当中,提升写作水平。
四、自主阅读带来的额外馈赠
(一)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居家阅读本身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如果能在阅读中体会到其它的乐趣,无疑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有的同学在阅读《可怕的数学之特别要命的数学》时,将一个小游戏记录下来后分享给大家,学生纷纷尝试,并在留言中说自己变成了一个小魔术师,都想找到这本书来读。
还有的同学在第二次阅读《三国演义》之后,被书中精彩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所吸引,开始动笔创作书中人物,从人物的衣帽,马匹的配饰不难看出,孩子在阅读中对一些细节把握的很到位。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的同学把在阅读《史记》《水浒传》时,用自己的理解对人物加以描画,甚至把故事通过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作品虽不甚完美,甚至有的显得很稚嫩,但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后,诉之于笔端的形象,既是独特的体会也是他们阅读成果的体现,更是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动力。
(二)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读整本书远比跳跃着、挑着感兴趣的内容读来得有意义。比如有的同学读《昆虫记》,每读完一种昆虫就会完成一次笔记。这样的笔记连续坚持记录下来,俨然就是另一本简洁批注版的《昆虫记》了。还有的同学敢于“啃硬骨头”---阅读《资治通鉴》以及原著版的四大名著,开始都非常艰难,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在慢慢体味到书中精髓的同时,也逐渐养成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品质。
(三)思考问题更加客观全面
疫情暴发以来,新闻报道曾提到“新冠病毒”祸起“蝙蝠”。有的同学就挑选了与蝙蝠有关的图书《探寻蝙蝠》来读。她在笔记中写道:“有人说,蝙蝠是这次疫情的病源,我决定走近它,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秘密?”从她的读书分享中看出蝙蝠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动物,雷达技术的发明就是蝙蝠给人类带来的有益启发。野生动物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人类并不是世界的主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再次避免出现这样大疫情的关键。我觉得学生在读书、思考问题时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带着思考去阅读,进而能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四)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各有不同,阅读的图书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同学看到《汉字的故事》,不禁拿起毛笔把相关汉字写下来,这样把阅读与练习书法相结合,加深了对中华文字发展演变的理解。
还有的同学在阅读有关科学类的书籍中,发现书中介绍的小实验准备材料非常简单,于是根据书中的提示,一步一步完成小实验,再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小实验的过程完整的记录下来,简单明了又不失严谨。有了这样几次操作,学生不仅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大大提高,还能使他们体验到科学家们对待实验的一丝不苟、永不言败的精神。
结语
面对疫情下居家学习的同学们,教师及时的方法总结,适时的手段干预,巧妙的技巧点评,使他们虽不能走出家门“行万里路”,却能足不出户“读万卷书”。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汲取营养,在思考中寻觅答案,在坚持中提高了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芝芳. 关于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 新课程,2021(44):55.
[2]苏彩云.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