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减政策如何在课堂增效

双减政策如何在课堂增效

作 者:赵洪波 (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摘   要: 当前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实行双减,一减少校内作业,二减少校外补课。在这种教育政策变革中,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抓好课堂管理,提高课堂管理效率。本文分析了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堂减负增效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减;小学课堂;减负增效;策略

引言
双减政策下,抓好课堂管理,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要求以学生为本。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观念,时刻把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善于学习勇于奉献精神作为宗旨。面对现实的改变,教师要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得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勤于实践、思考研究,以全新的理念,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前列。
一、双减背景下课堂的改革方向
(一)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使自己具有较高心理素养,而且要让学生逐渐变成较高心理素养的人。教师要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融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的角度去感受课堂活动,改进课堂管理。
(二)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育艺术,较好的教育艺术来源于教育者不断实践不断探求,不断地反思,来源于自己虚心学习,勇于开拓创新,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尽力量去构建一个充满爱意的课堂氛围,用热情友好.诚信善良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召唤他们,用信任微笑的目光暗示他们,用耐心细致工作态度去开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尝试,尽可能解释课堂上所有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主体。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每次教育机遇,不虚度课堂每一分钟,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
 (三)加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双减形式下要为学生搭建好一个崭新的课堂平台,让每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个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用满腔的热情,熟练地教育教学艺术,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四十分钟里呈现不同的精彩画面,出现各异新奇的角色,表现各自亮丽的风采,让四十分钟里充满少年清脆的笑声,共享课堂平台上带来的欢乐[1]。
二、双减背景下课堂增效的有效策略
(一)体系化运行,在探寻中确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学校在双减背景下,可以要求全体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落实全新的课堂授课模式,即“三段四环节三目标”,从总体模式的初步形成到重点环节的深入探索,充分践行以学定教、分层教学。
1.三段: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实施差异化教学,课后反思拓展
实施随机评价,根据教学反馈,集中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长,进行差异化教学;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拓展,布置共性作业与个性作业,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均能获得符合其学情的能力提升。
2.四环节:前置探究,合作交流,汇报评价,拓展提升
将自主探究安排到课前,引导学生在课前就开始思考,通过布置“前置作业单”唤醒学生的认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前置探究是基于学生个体视角的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过程中有倾听、有表达、有思考,思维产生碰撞,进而在评价拓展后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培养其思维能力、创新素质及批判精神。
3.三目标:会学目标,学会目标,践行目标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双减落地。事实证明,基于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完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提高。目标主导的课堂教学,强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体现了融合发展;既鼓励合作式学习,又关注评价机制的完善,体现了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是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目标发展。以上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制度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减负”
教师要针对学情特点和学生需求,主动、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模式,做到引导到位,让每一名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通过课堂展示,有效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造就精英教师团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利用改革诠释问题,开展研讨课化解问题,推荐参赛课引领示范。全校领导全学科、全覆盖的随机听课,对教学进度、教师态度,作业设计、作业量、作业批改以及教辅材料等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学校领导每节课听完后立即进行有针对性地评课,助力教师课堂提质,通过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规范管理,用创新理念、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等手段落实“减负提质增效”,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在培训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校内减负的关键在于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提升。学校应扎实推进集体教研和有效的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作用,将集体智慧覆盖到每一堂课、每一名学生,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频共振,打造一流课堂。
1.安排教师集体教研
只有带着问题开展的教研活动才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可以组织每个学科组每个月都开展扎实有效的以日常教学的核心问题为主的常态化教研和以重点研究的课型及主要研究目标为方向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
2.完善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学校的重视与培养。双减下,学校应科学筹划教师培训工作,设计丰富的培训内容,并且在培训中始终引导教师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教师科学制订三年教学规划的大目标和学期计划达成的小目标,明确实现的环节与步骤,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和工作[2]。
(四)在创新中深研课程、项目、评价
1.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校本资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设计课程类别,制订课程目标;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分年级设置课程内容;本着“教育走在学生成长的前面”的原则,把成长体验作为成长课程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开展家长走进课堂活动,家长们分享军人、医生、运动员、工程师等职业特点和职业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感悟生活。
2.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期末的综合性学业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全面发展。学校应该依照课程标准,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将自评与师评、互评相结合,将口试、笔试与实践操作性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实施为小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确保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在了解双减政策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创建合理的教育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韩晓敏,孙元涛. “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双减”减负增效的路径探索[J]. 中国德育,2021(20):27-30.
[2]洪小洁. “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J]. 求知导刊,2021(5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