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教育”幼儿教育思想是由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在这一理论中,不仅吸收了美国的一种有关于“以儿童为主导,积极重视实用性"的现代化教育理论主张,同时大力发展儿童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积极靠自身发展且自主思考去探究问题,并“在做中学”、主动积累生活实际经验;并且提倡“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并且构建了符合于中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这与新时代强调素质化教育的体系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活”教育;儿童主导;生活教育
一、最好的教育来源于生活
在践行“活教育”理论中,教师要注重于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活教育”的课程虽然是把大自然和大社会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但并不是反对运用教材,而只是反对那些脱离实际的四教材。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很多孩子有不爱喝水的现象,往往需要家长和教师“逼”着去完成,但是这也只是“应付差事”,还有一些孩子会出现把水悄悄倒掉的现象。在一次偶然的晨间活动中,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小雨,孩子们迅速返回了教室中,纷纷望向窗外,一起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漂在操场旁边的绿地和树叶上,被雨水淋湿后的小草和树叶都探出了小脑袋显得生机勃勃。
陈鹤琴主张学习美国杜威“愚教于做”的经验,把“做”放在首位。当然,陈鹤琴所说的“做”,并不局限于双手,而是从实践中去学习。这让教师可以联想起孩子们不喜欢喝水的问题,所以老师对他们说:“大家看,这些小草和树叶喝饱了水,现在变得怎样了呀?”孩子们回答:小草有了水,它们长得好高、也好开心极了。当孩子聊得正投入时,老师又继续问:“那么你们喝饱了水会发生什么事呢?”孩子们这时似乎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为了自己像小草那样茁壮成长,他们也都找到了自己的杯子并且主动喝水去了,喝完后还主动地拿起杯子给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的水也喝完了呦。”此后每次孩子们在喝水时,都会告诉孩子们:你们要和小草比一比,看谁喝的多并且喝得干净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孩子们主动且自觉的喝水,在寓教于乐中孩子们知道了多喝水对身体健康的有利。这样从孩子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中进行探究,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二、在游戏中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体系中认为: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天然产生的。游戏不仅是锻炼儿童身体的有效方法,也是养成孩子们应有的学习品质以及逻辑思维的基础,并且也是让孩子们在忙碌的学习中得以休息的灵丹妙药。以往在给孩子们听音乐进行集体活动时,老师总是反反复复地强调: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在膝盖上。有些比较乖的孩子在听到音乐后会立刻乖乖坐好,但是有些比较调皮的孩子却经常会慢吞吞的,甚至有的时候就像没有听到一样自己玩自己的,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在了解陈鹤琴先生指出的“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中,灵活的运用了一种“找乌龟”的活动游戏由此来把集体教学活动和听指令做游戏相互结合,具体过程就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玩游戏然后等音乐结束后,寻找哪位孩子没有坐下,他就变成了慢吞吞的小乌龟。孩子们都不喜欢做慢吞吞的小乌龟,很快就坐好了,对于那些“不幸”成为小乌龟的孩子们,教师也要给与一定的鼓励,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在听见音乐停止前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们允许儿童在游戏中出现不规则行为和犯错误的机会,但是这教师需要巧妙的去找寻解决的方法。
三、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
“活教育”中指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因为大自然是对一切美的诠释,在大自然中游戏同样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那么如何在大自然中将美术教学渗透其中呢?大自然就是孩子们对艺术课程的最好来源,让他们在寻找大自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然而,美术课程活动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室内或者画纸上进行,再或者通过普通的画笔进行平面涂涂画画的绘画形式。我们要提倡幼儿走出教室,在自然中寻找绘画的契机,如:飘落的树叶 、裁剪后的树枝、掉落的果实、沙池里的沙子、池边的鹅卵石、废旧的操作材料等等,都可以当作是绘画材料的来源。在大班美术课程活动《百变房子》中,可以分组进行幼儿的美术活动,分组活动的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提供多样性的操作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中既可以是废旧材料的使用,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材料;绘画的表现手法既可以是由平面的绘画构图到立体的表现主义,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将自己小组设计的房子以平面画出轮廓,大家分头寻找所需材料,最后通过图纸的设计到作品的呈现。在孩子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选择在户外进行,以游戏为主导,在游戏中孩子们通过搭建、组图等了解到原来房租除了美观的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具备稳定性,那么稳定性是怎样而来的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的以幼儿同伴的身份介入游戏中之,给与幼儿一定的经验指导。
实际上,目前幼儿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幼儿的探究和认知需要并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尊重以及基本上的满足。所以作为教师要切实地尊重和接纳好每一个儿童的观点并且去深度发掘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践行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活动运用中的“巧”与“妙”。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儿童去探索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也要从每个幼儿他们自己所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认识世界,并不是一昧的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接纳和保障学生对于探索的兴趣,这能让他们获得充足的安全感,这样才能真正践行陈鹤琴“活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崔双芹.浅析活教育思想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幼儿教育,2017年第03期79-80.
[2]陈丹青.关于小班低结构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投放,使用情况的研究——以妙桥幼儿园为例[J].山西青年,2020年第5期31-32.
[3]冯雪梅.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优化探究[J]."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2019年第12期45-46.
[4]贾宏燕.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