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特别对培养家国情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包含三个维度,其中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落实德育目标,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习历史先辈们的精神,塑造良好的品质和人格,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为现在和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了达成此目标,历史教师需要老师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厚植其根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将来更好地进入社会,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榜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对“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通过对家国情怀的深入解构,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应当从“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两个维度落实“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了解每个朝代的兴衰过程,了解古人是如何创立和管理国家的,理解先辈的发明创造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理解革命前辈为中华儿女的崛起付出而怎样的代价。我们要铭记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建设国家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由“小家”及“大家”,树立“家国同构意识”
在落实此维度要求时,教师可以深挖教材内容,发掘初中历史课本中能够体现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三个层面的认识:一、国家、家庭与个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二、国家的命运决定了家庭与个人的命运;三、个人与家庭的命运也是国家命运的缩影。例如在设计《海峡两岸的交往》这节课的主线时,教师可以将高秉涵老人的个人命运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变迁结合起来。在讲授四五十年代海峡两岸处于对立隔绝的状态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了高秉涵老人年少时因随学校前往台湾的经历,指出造成高秉涵与母亲骨肉分离这一悲剧的原因,就是当时海峡两岸处于对立状态。在讲到两岸关系回暖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了高秉涵老人回乡探亲时的照片与视频片段,讲述老人艰辛的回乡历程,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帮助高秉涵老人实现了与家人团聚的夙愿,高秉涵的一生也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变迁,他个人的命运、家庭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历史进程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二、拓展外延,打造“共同体意识”
在完成“家国同构”这一目标后,我们还应进一步升华“家国情怀”,找到“共同体”意识这一落脚点。“国”与“家”都是由个体组成的共同体。在现代社会学中,无论是家的意识,还是国的意识,都可以划入共同体意识之中。共同体意识是一种传统意识,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必须要符合共同体的需要,个人不能凌驾于共同体的需求之上,家国情怀把主体置于“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之下,使得个人意识必须服从社会意识,服务于共同体利益。 在现代社会中,共同体意识还可以延伸为爱国主义、集体意识和公民意识。家国情怀,充满原始和质朴的味道,它将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捆绑在一起,达到一种平衡。有些历史事件距离我们毕竟比较遥远,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共识能力,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特定的情境,给学生展示特定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产生共鸣,更能够增强他们对于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中,可以采用了史料教学法,使用幻灯片为学生展示致远舰残骸的照片、光绪皇帝为邓世昌撰写的挽联,通过印制学案,为学生提供记载邓世昌牺牲经过的史料,通过历史文物与文字记载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还原邓世昌壮烈牺牲的经过,呈现邓世昌的家国情怀,展现邓世昌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国家这一共同体不惜献出生命”的伟大精神。
三、拓展课堂内容帮助学生丰富眼界
除了要挖掘课本中的家国情怀素材,学习好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老师也要创新教学模式,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历史人物的其他事件和作品,拓展课堂内容,丰富学生的眼界,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现场观摩和参观历史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很多地方都建有战争纪念馆和革命烈士纪念馆,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这些地方参观学习,在纪念馆里亲眼看看当时的历史资料和一些保存的历史遗物,让学生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再比如“五四运动”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代表任务如闻一多、瞿秋白,还有很多的领导人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鲁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五四运动,但他是新文化的导师,参与了《新青年》的撰稿,他的很多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体现了作者追求民主、积极与旧思想做斗阵的精神,老师在讲课时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拓展一些与此相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多阅读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当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就完成了对家国情怀的感悟。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历史教学要充满人文情怀,要关注现实问题,将“家国情怀”渗透至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认识到国家的命运决定了家庭与个人的命运,个人与家庭的命运也是国家命运的缩影。
参考文献
[1]杨征.浅谈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性及措施[J].魅力中国,2020(5):62-63.
[2]谢怡琼.浅析初中历史爱国教育渗透策略[J].互动软件,2021(6):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