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核心学术团队结合“中西融合 全人教育”的理念,深度研究“全球胜任力”模型,以终为始开发以全球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融合课程,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目标,让学生从课堂内外,校园到社会生活中都能切身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们有关”。
Abstract:The core academic team of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Middle School apply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holistic education", depth research global competency model, to develop cours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a firm believer, actively disseminator and model practitioners "lets the student can feel" infinite distance, countless people, are all related to us "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 campus to the social life.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课程框架;目标维度;培养路径;实践反思
Key words:Global Competence;Objective Demmsions;Curriculum Framework; Cultivating Path;Practices reflection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全球胜任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涵盖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一。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在历经了长期的围绕培养中国学生全球胜任力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和综合改革后,无论是来自国际教育的领航者,如2020年IB国际文凭组织授权专家们,还是在2021年由北师大主办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承办的首个国内公民办学校共话全球胜任力在中国的实践论坛上的全国教育同仁们,都对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的师生针对如全球胜任力养成课等成果实践进行的汇报与展示,给予了高度认可与赞许。
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在建设全球胜任力课程的思考与实践具体是什么呢?在全球胜任力在中国的实践论坛上,韩秀明教学校长从目标维度,课程框架、培养路径、实践反思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分享。
第一,目标维度Objective Demmsions。
无论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还是IB国际文凭中学项目的课程要求,都与OECD提出的全球胜任力模型中的内涵,有着完全吻合的目标维度,即: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行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方面。
第二,课程框架Curriculum Framework
韩秀明校长认为:“培养行走于世界之林的中国人”需要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培养与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敏感、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而以“人、大、天”中国文化为背景,国家课程为内容,大概念引领下的课程为框架的中大附外课程设置,则成为了关键的成功因素。
第三,培养路径Cultivating Path
在课程设置的具体实施上,中大附外从学科探究中的全球胜任力、跨学科探究中的全球胜任力、专属特色课程中的全球胜任力和行动中的全球胜任力,呈现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四个重要路径。
1. 学科中的全球胜任力。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为了中国在未来世界秩序中更好地承担大国责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都有意识的把对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胜任力培养纳入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当中。中大附外语文学科为例,在学科目标实现中,教师特意从全球胜任力主要关注的个人、人际与认知三个层面进行与之匹配的内容建构。
从个人角度来讲,重在道德与责任、自觉与自信。
教师在各年级设定了“我的英雄”、“家国情怀”、“民俗文化”等单元,这些教学内容专注于学生对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认知,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根源与价值观,理解文化对个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感受自身的道德与责任,让他们可以在跨文化环境中自信得体地表达观点,并通过不断自我审视来提升自我。
从人际角度来讲,重在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合作。
语文学科设置了“小人物与大世界”、“理想社会”、“自由的魂灵”、“幻想天地”主题单元。在开放与尊重上,学生学习大量的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从而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同理心;坦然面对不确定性,适时调整自己的情感与行为。
通过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学习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如辩论演讲等单元,让学生具有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互动和交流;善于化解冲突与矛盾,能够在跨文化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从认知角度来讲,重在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语言。
语文学科设置了“探寻未知”、“科技创新”、“思想的伟人”等单元。学生学习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及科普作品,从文学角度关注现代全球性议题,使学生明白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关注环境、能源、健康、安全等全球议题,理解人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语言发展上,教师会针对汉语非母语的学生进行国际中文教学,鼓励他们多跟中国学生对话,逐渐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及欣赏。
而其他八大学科组之下各个学科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球胜任力为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如,道德与法治学科,就是让学生立足当下,学习并剖析中国面对全球问题的时候,扮演的角色与采取的行动,通过了解“中国担当”感知中国人民连接世界的能力,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地理学科中,让学生以非洲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角色,结合地理所学知识,分析并提出改善国家单一经济体的问题创意金点子。
历史学科中,以奏折上书古代某一君主的形式,对话当时的历史问题,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了学生的创意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2. 跨学科中的全球胜任力。
对这个世界的实质性理解是全球胜任力的基础。尽管学科的理解是全球胜任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很多时候,一些具体有地域或全球意义的问题无法通过单独一门学科去解决。像环境的可持续、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全球冲突与合作、健康和人类发展、人权、文化身份、多样性等话题都需要运用跨学科的方式。所以,中大附外每个年级都有专门的跨学科教学单元,提供机会,让学生们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语言整合在一起去解决问题,创造产品、作出解释,或是以单一学科视角下无法实现的方式针对具有全球意义的话题提出新的问题时,便体现了其跨学科理解的能力。
3. 专属特色课程中的全球胜任力。
全球胜任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中大附外研发了针对全球胜任力专属的特色课程,将学生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十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串联。课程活动化,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行动-反思”的持续循环中,学会如何学习,更学会具备全人类和全球性的思维框架,拥有让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更美好的愿望与力量。
师生的家国情怀养成,从“我与国旗同框”到“舞动中华”都在强调大国子民意识,培养学校全体成员的文化自信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大学开篇即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德行”的追求古人孜孜不倦,而修、齐、治、平的境界首先就要“修身”开始。师生的国际情怀养成,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本地-认识世界的顺序结合进我校“全球胜任力养成课”的十大课程之一“地球故事”让学生在多语种环境中了解自身了解世界,并配合独立探究单形成自我思考的结果记录,让老师在准备课程和与学生的互动中产生新的思索与行动。
师生的语言能力和4C技能培养,即创造性思维、协作能力、审辩式思维和创造力,通过“晨曦乐章”“大鱼计划”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诠释。无论是户外共读还是师生工作坊,都是心灵的流动和学习技能提升的好办法。更重要的是持续让学生懂得学习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师生的同理心和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通过“内驱力绽放”和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等不断激发,引导乃至形成。每周特色班会课的个人及小组演讲都能把教育的本质-“爱”带入集体,由此产生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保护,也响应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最新的“人类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师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少年说”、“外语之夜”、“青春纪念册”的历练中,给校园内外的社群都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无论是让学生在联合国发布的十七项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表达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看法还是提出解决思路,或者是鼓励学生掌握母语和第一外语之外的语言以帮助其了解更多的文化,都会以师生共同通过广播、报纸、杂志、学校期刊或者新媒体的方式来表达。而“芳华群英汇”中师生共同载歌载舞,自信展示,友好协作,更是个人才华和团队精神的体现,亦是校园欢乐的重要组成。
全球胜任力养成课已然是我们学校的名片特色,见证培养与锻炼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更是师生共同成长,陪伴彼此的重要媒介。
4. 行动中的全球胜任力。
知行合一,是我们所有师生终身践行的准则。所以,在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过程中,中大附外从课程延伸行动,定期开展各类服务。如,倡议环境保护,疫情捐赠,发现身边最美的人,宣传保护非遗文化、关爱流浪动物、康复中心照顾病人等一系列的服务行动。无论学校主导的还是学生自发的,行动在全球胜任力培养为目标,用行动认识自己,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提升各方面能力,践行知行合一。
第四,实践反思Practices reflection
1. 中大附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明确将全球胜任力纳入教学目标,是实现全人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都仅仅是为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而进行。
2. 全球胜任力,可以在任何课堂、教授任何科目及跨学科时得到培养与训练。
3. 全球胜任力的教学伴随着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的选择,既能让学生满足中考区考的学习标准,也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设计、分析、交流和应对那些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
4. 关于融合课程的发展,不仅停留在通过教学目标与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全球胜任力,还需要有系统性科学性的方式,跟进评估与反馈,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及所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于学生们的明天,未来人才建设美好地球村的愿景,我们还要做的努力很多。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中大附外会继续融汇全球教育的精髓,充分运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新成果,把全人类在教育方面优秀的实践经验融入到为学生成长服务的体系之中,在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全球胜任力. 融入世界的技能》Veronica Boix Mansilla/Anthony Jackson 2016 年 11 月版
[2]《中学项目:从原则到实践》国际文凭组织,2014 年 9 月版
[3]《为全球胜任力而教-在快速变革的世界培养全球胜任力》OCED著 胡敏 郝福合译 2019年11月版
[4]《未来世界青少年行动指南-PASA如何评估全球胜任力》OCED著 胡敏 郝福合译2019年11版
[5]《全球胜任力 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核心素养》胡敏 2019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