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作 者:何 晶 (本溪市委党校,辽宁 本溪 117000)

摘   要:基层公务员作为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实践者、执行者,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影响着该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而且关系着政府执政水平和行政效能。本文从个人层面、职业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原因分析,并从个体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对预防和缓解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预防与干预

公务员职业倦怠是指公务员难以应对职业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尤其2020年疫情发生后,无论是疫情防控的严防死守,还是发展经济的复工复产,或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任务完成,更加剧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一些基层公务员表现出身心疲惫、情绪压抑或精神耗竭等身心反应。
基层公务员作为我国行政系列中基层的工作人员,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实践者、执行者,承担着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具体落实的重任,他们的精神状态、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水平,影响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顺利推进。因此,了解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对及时消除或缓解基层公务员的心理压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公务员服务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一)个体层面原因
职业倦怠的产生与个体人格特质和个人期望有关。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基层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较高。一般情况下,自尊水平和成就动机感较强、缺乏自信和外控性格的人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倦怠现象。职业倦怠也与自我效能感、责任心、价值观、逆商等因素有关。患有职业倦怠症状的工作个体大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发展、薪酬、能力的提升都抱着难以实现的期望,当现实的巨大差距出现时,理想幻灭、倦怠等心理感受就容易出现。
(二)职业层面原因
工作内容琐碎单调、负荷较重和角色冲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基层公务员工作主要以执行上级指令,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和精神,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从事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缺乏创造性和成就感,使他们感到工作枯燥无味。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当前的工作重点已由疫情防控转变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行的阶段,给基层公务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超负荷的工作量,导致职业倦怠更加容易产生。同时,对基层公务员来说,职业要求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终身,但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在人自然属性的驱使下又要受到利益的诱惑,两种角色之间矛盾的激烈碰撞,会其产生彷徨、忐忑、紧张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疏解,会导致职业倦怠。
(三)组织和社会层面原因
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等因素影响职业倦怠。虽然基层公务员工作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有些地区仍然存在着编制设置不合理、晋升渠道不畅通、激励制度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些人感到晋升的激烈和渺茫。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压力,极大挫伤基层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尤其人数与工作任务不匹配,会让他们心中感到不平,进而对工作产生厌烦、逃避的情绪,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无法恢复极易出现职业倦怠。
在社会层面,现实利益冲突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影响职业倦怠。较高社会地位和体面的职业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有着心理上的优越感,但面对其他行业的高收入,年轻公务员收入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滋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基层公务员作为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实践者和执行者,接受着社会成员的监督,难免产生加大的心理压力,对自己价值观和职业认同难免出现怀疑,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也渐失,职业倦怠感也就如影随形。
二、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干预
(一)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基层公务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真正属性,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时刻清晰自己的定位,对自身要有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估,协调好责任与利益的关系,努力缩短自己职业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不断达成自己的职业目标,积累成就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积极面对压力,增强对职业倦怠的抵抗力。
同时,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当出现失眠、紧张性头痛、眩晕、肌肉疼痛、易怒、烦躁不安等职业倦怠症状时,通过参与运动、旅游、游泳等活动将在工作中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优化组织管理
要提升公务员对工作的热情,必须营造公平、公正、开放的晋升的氛围,引入多重职业通道,拓宽基层公务员的升迁通道,使得公务员对自身的权力与义务有了更深层面的体会,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了组织的工作效率。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推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基层公务员的提拔使用、选优培训、奖金收入挂钩,以此激发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职业认同感和工作动力,激发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不仅与其个人自身有关,也与其所处组织的环境密切相关。营造风气清正、人际关系和谐的组织环境,引导广大基层公务员保持一种向上的健康心态,积极参与决策,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组织归属感,有效缓解和预防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建立支持性社会环境
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可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缓解领导干部心理压力 ,激发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从而有效缓解和预防公务员的职业倦怠。社会大众一直对公务员群体寄予着高度期望,希望政府公务员都应该是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品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于基层公务员与社会大众沟通最频繁,故而受关注度更高。一旦现实中政府公务员满足不良这种期望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对公务员进行问责。建立对公务员合理的社会预期,创造一种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而保持健康的工作心态。大众传媒应建立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成果应有基本的尊重,从而为基层公务员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有所体谅、支持。只有在大众支持的前提下,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社会大众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梁华清: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浅析,求知导刊,2017(36)
[2]杨喜:浅析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2)
[3]卞树扬:扬州市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对策研究,扬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