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长期教学实践来看,机械重复性作业、诊断评价目标不明确的作业、难度系数过大的作业严重加深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结果是学生思维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学科素养难以提升。单元作业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的单元作业,可以有效提升作业质量和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单元作业,人口。
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作业的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重视合理科学的设计作业。
从长期教学实践来看,机械重复性作业、诊断评价目标不明确的作业、难度系数过大的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加深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结果是学生思维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学科素养难以提升。对于教师而言,盲目布置教辅资料上大篇幅练习题,缺乏对优质评价试题的筛选。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符合学生能力水平、难度恰当的试题。学生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完成课后作业,如果因为完成作业时间过长、难度过大而产生焦虑情绪,学生家长也会对教师和学校产生负面意见,有损教师和学校的形象。
基于以上背景,科学合理设计作业,提高教师作业设计专业能力势在必行。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本文立足于课程标准,从核心素养出发,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为案例,探究单元作业设计的一般路径,应具备的特点。期望可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水平。
一、单元作业设计的一般路径
课程标准要求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单元作业设计也要以此为起点,充分研读课程标准,还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单元教学内容结构。以此为依据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试题材料,试题来源一般有引用、改编、原创三种形式。但无论那种形式,都需要注重试题情境的设计,情境问题设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目标,问题还需要具备结构性、关联性、开放性的特点。单元作业设计的一般路径如图1所示。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对必修第二册“人口”部分的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紧扣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教材设计了人口的地理空间分布、人口的地理空间位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对应设计三节教学内和学习要求,如表1所示。
课程标准要求要把整个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例如人口一章,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人口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区域人口数量是由区域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共同决定,区域人口数量分布和变化受到区域空间属性制约。同时,人口数量变化又会对区域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口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理解感悟。人口一章教学内容结构如图2所示。
(二)设计单元作业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需要保持统一。在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加要关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诊断评价、关注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关注地理学科思维品质提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本文以人口一章为例,设计了单元作业核心素养目标,如表2所示。
(三)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基于上述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框架结构,科学合理的设计试题将直接关系到单元作业质量。首先,试题材料选择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容量合理,难度也要适宜,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阅读障碍。其次,问题设计需要和单元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形式上可以运用选择题、填空题和主观题相互结合。对于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考察可以用选择题或填空题,对于学科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的考察可以选择主观题形式呈现。最后,主观题答案的设置需要具备开放性,能够评价不能层次学生对本章内容理解程度。
作业呈现形式可以是纸质作业,配备了智慧校园设备的学校,可以用电子作业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图文资料的清晰度,也便于存档,方便学生日后复习。作业版面设计可以更加具有亲和力,例如用对话的形式呈现一封“告学生书”,以提升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作业特征分析
(一)试题情景化
课程标准强调要高度重视复杂、开放性真实情境的创设,即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性的现实情境中。对于单元作业设计,需要更加注意情境的完整性、连贯性,以同一问题情境,由简单到复杂贯穿单元作业始终。例如人口一章,选择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化”为主题设计单元作业(如表3所示)。
(二)问题设计结构化
单元作业探究问题设计既要避免机械重复训练,又要能够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重要知识概念、学科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训练。问题结构化主要体现在:试题类型结构、、能力要求结构、学习内容结构、核心素养目标结构(见表4)。结构化的问题设计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漏洞,以及对知识理解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也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更好的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
(三)思维结构评价差异化
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品质,基于“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可将学生学习结果表现出来的思维状况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可将学生单元作业作答情况分为水平1至水平4四个层次,避免盲目判断学生作答的对与错。例如人口一章单元作业中,学生对于问题①、问题②、问题④的作答,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相应差异化评价,具体如表5、表6、表7所示。
以上单元作业设计的案例主要是基于课程标准,以优化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尝试。其特点在于将课程标准、教材紧密结合,建构单元教学目标。以合理情境为依托,科学设置结构性问题,最终对学生思维结构进行评价。期望单元作业设计理念可以真正发挥其科学有效的评价诊断功能,切实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 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