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如何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信是众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共同难点。随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座桥梁则显得尤其重要。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地运用新颖、先进的网络环境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既优化了课堂结构,改革了陈旧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它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下面具体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合理运用网络环境及网络多媒体,使数学问题化“静”为“动”。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上几张插图来完成,展示的大多是静止的场景。而很多数学问题却是动态的,动用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又不太可能。这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不仅能够解决传统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充分体会到了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合理运用网络环境及网络多媒体,使数学问题化“难”为“易”。
很多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演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高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再用割补法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把这个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进行对比,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以及学生的自我动手试验,引导比较,教师还会担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不能理解、记忆吗?这样的教学减缓了学生思辩、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三、合理运用网络环境及网络多媒体,使数学问题化“抽象”为“具体”。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非常抽象,小学生又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此时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呈现出的一系列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教学圆的特征时,我通过几何画板设计了圆形、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车子,生动地演示出多种车轮前进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变为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理解了圆形车轮阻力最小、最稳定的优点,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两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在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环境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不过,再好也必定是起辅助作用的,所以要想更好地发挥其辅助作用,必须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在运用网络环境及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这样网络及多媒体才可以成为一对强有力的“翅膀”,真正地带动数学课堂“飞翔”起来。实践出真知!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我会结合课堂实际,继续探索信息技术下的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