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五育”并举,构建涵盖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大目标。音乐《课标》指出:器乐教学作为美育的范畴,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那么,如何做到将器乐引进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进行,课程评价起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笔者巧借“+”式,探索器乐进课堂中有效评价策略。策略一:“常“+”卡”,夯实常规求其效;策略二:“果“+”动”,整合跟进探新效;策略三:“新”+“心”,多元归一求高效。秉着“有效+实效”的评价原则,探索适应“本土化”小学器乐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以下文与大家分享评价教学“凹凸有致”的身段
直面尴尬的现状和思考——立足“评”
长期以来,传统的评价观念制约着教师,认为:评价即考核。音乐教学评价是直击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实效”地完成课堂三维目标的现状之一。它是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观念的更新,传统的音乐评价已暴露出种种弊端。评价中我们比较常见的是以下两种形式:
现状一:音乐教师普遍使用“A、B、C”来区分学生音乐水平;或者在考核检测时采用优、良、合格、不合格等级形式在期中或期末对学生做出评价。
现状二:很多学校依然延用传统的两种学业评价方式。一是“一锤定音”式(唱与奏)的学业评价法,二是在期末采用笔试或演唱的方法。
回顾往昔,笔者刚踏上讲台时也是采用这般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记得2010年,笔者初次尝试器乐进课堂,低段学生期末器乐检测时,要求每位学生演奏一首已学过的乐曲。由于这种“一弹定分”的考试,对于孩子来说,无疑给他们幼小的年龄带来超大的心理负担,考试开始,上台弹奏的孩子中不是紧张忘谱就是手哆嗦不会弹了,引得一阵哄笑一阵评头论足。成绩显示两极分化严重,这种考试的结果不仅不能有效的激励学生,反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它虽然能明显得到孩子们能力差异,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它只顾及了一部分学生而忽视了那些在传统评价方式中的弱势学生,显然,这评价方法对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也不够全面,它缺少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科学性、教育性及发展性。
探寻根源的调查和分析——追求“精”
2.调查结分析与结论
表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最关注分析比例
从表一发现,学生最关注的是等级或者成绩,其次是教师评语。显而易见,这份调查评价成了揭示缺陷的手段,折射出孩子们“不问错因,只求结果”的现象,偏离了音乐学习的航线。
表2:题(2)和题(3)的问题折射比例
从表2发现,两个班学生合计79人,以百分比来计算,学生们在未知多元化、多样式的评价方式前,比较喜欢终结性评价中的“一奏定乾坤”式的评价,它与其说是暗示,不如说是直接地反应出学生比较满足于这单一的教学评价,默认为器乐检测就是考试的代名词。
题(4)的多选题,它把握不同学段、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一种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让评价语言、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真正地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一目了然,大部分学生都选了A、B、C、D的选项,多元化、多样式的评价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评价的功能与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享受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体现的是学校育人的目的。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在外力的驱动下,进一步促进自我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教师个人及团队,更要评价团队课程设计的成效。使器乐教学在评价反馈之中不断完善,实现三赢。
【实践与对策】
“多元化评价”的实践与对策——探其“效”
器乐课的“真”发展离不开健全的评价体系支撑,使器乐课程体系运作可循环、不断优化、高位运作。笔者结合调查问卷中的题(4)与题(5),运用集体的智慧(小组反馈评价、名师交流心得),探寻适合本土化的器乐教学评价表。“精评”之路悄然凸显,为打破“评”之壁垒,满足师生追寻“高效”教学之路,我们必探其“效”。
一、“常“+”卡”,夯实常规求其效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器乐兴趣,笔者将以“常”既器乐常规课+“卡”既对学生到勤情况、课堂参与、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表现综合给予鼓励奖卡,并由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互评相结合方式,并做好记载,奖励相应的奖卡,期末作为定性描述依据之一。
班级间的评价竞赛表,能培养学生间互相帮助、团结意识;“多元化”地延伸评价,能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潜能;不仅注重个性发展,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果“+”动”,整合跟进探新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面向变动的未来,某校结合5i课程所培养的三大素养:品端(品行端正)身键(身心健康)、心灵(灵动智慧)。笔者根据调查问卷题(5),鼓励学生学有所获时,争取当“师傅”教“徒弟”,进行生生之间的“青蓝互动”学习方式,探索整合跟进的生成性评价的策略。
1、引荐每人一师,推进个性学习
除了每周练习以外,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是十分必要:学生在专业进阶过程中需要师傅进行方法的指导、实践的引领。通过生生师徒结对进行一对一教学,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演示正确的演奏法对于专业的进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器乐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模仿,从拿乐器的姿势—呼吸方法—嘴型—唇舌的配合—音准—节奏—音色—音乐的感觉,通过专业的针对性示范、指导与点评。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赞赏性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从别人的长处中得到学习,同时也将自己的优点展示给别人。通过他评,培养学生对音乐独到的评价,同时让学生间相互交流,促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师生评价、生生互评等有层次、有目标地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器乐学习氛围,为学生爱上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深入外引优资,提升综合实力
保证每周练习以及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再加上学生持之以恒的练习,个人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如何把个人的专业能力组合在一个作品并使之呈现出“1+1>2”的效果就要依靠排练去解决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聘请了省器乐优秀专家作为特聘讲师,每学期二次来为学生进行指导;不仅如此,我们还聘请全国有名的专家定期线上授课指导;
三、“新”+“心”,多元归一求高效
评价是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评价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所在。笔者一直在探索如何发挥其评价的功能,实践证明以“新标准”、“新方式”和教师用“心”制定的评价方案,让学生获得“心”灵满足。并以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也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心态,使学生自主且喜欢参与器乐活动,进而提高音乐素养、提升审美能力。
(一)合理制定“新标准”
为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学习主动性,可在常规性评价的基础上给学生增加自主性评价方式。效仿校外音乐考级,将其简化易化,形成校内考级模式,根据个体的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考核级别进行自主评价。此项评价旨在通过考核方式严格把控教学质量,督促孩子自律,提高个体水平。借鉴校外的成熟考级机制,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可将考核内容按年级段分为准备级、基础级、提高级递进式级别,并设定相对应的内容与目标。级别要求设置如下:
(二)巧妙设置“新方式”
课堂集体教学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采用“学习与考核同时进行”的方式。不设在特定的时间进行考核,既避免给学生增加压力,也为老师减少考核工作负担。学期开始在拓展班内竞选“小师傅”,发挥“小师傅”的作用,在班级收徒弟、教徒弟,同步对徒弟进行考核,过关后及时上报进行登记。考核过关的再上岗当“师傅”,加入到考核其它学生的行列。有了当师傅的欲望,再有了师徒的督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会得到最大激发,达到双赢目的。教师只需在检测的过程中跟踪了解,并及时抽查保证质量就可以。通过这种结对学习,可缩小两极分化现象,减轻考核负担。学期结束给“桃李满班级”的师傅冠以“超级师傅”之美名,给演奏技巧成熟的学生冠以“小小演奏家”之美名,隆重颁奖,颁发喜报。 (三)用心完善“心方案”
一个评价需具备完善系统,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学校将拓展课成绩列入成绩单,让孩子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强调了拓展课的重要地位。在整合课程中,学科教师也将非遗鼓词模块评价与学科成绩相结合,形成全面系统评价,有助于课程的长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在新理念下的器乐课堂,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究“本土化评价”器乐课堂这深奥的艺术,加强自身对教学评价艺术的修养,重整旗鼓,更新师生的评价理念;促使“新”与“心”的对话;唤醒经验和体验的能量;通过吸收、转化、重组等一系列心智的生成和发展,探寻“多元化评价”的源泉,令“心”归一。巧借“常“+”卡”、“果”+“动”、“新”+“心”,使我们的器乐课堂抓住音乐本质,凸显儿童本性,彰显音乐魅力,学生定能醉在其中。抛开虚浮的“评”式,向“效”而“评”,撑“评价”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1]黄滨滨.新课程视野下的音乐教学评价[J].学生之友,2011,(1)
[2]刘旺.学生音乐学习多元评价[D]硕士论文,2006年
[3]王孝晶.对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
[4]马晓庆.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J].百花园地,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