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传统教学与小组学习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比较应用

传统教学与小组学习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比较应用

作 者:方秋薇 (广州市星执学校小学部,广东 广州 511430)

摘   要:“小组学习”是近年来广州市番禺区着力进行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理论结合实践采取比较的方法,论述小学数学学科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传统教法与研学后教背景下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的优劣。

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图形与几何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画、量、折、分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各是180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严谨的实验态度,感受误差的真实存在性。本文将采取比较的方法,谈谈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与小组学习方式的优劣。
 一、传统教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只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无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被动吸收,贮藏知识的容器和仓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教师教学时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直接通过课件演示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角的过程,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过程学生没有参与,只是通过观看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学生只是接受式的被动听讲,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虽然在较短的时间里教给了学生知识,但是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更注重于对现成的技巧技法和知识结构进行学习,而将数学知识互相间的联系忽略,将知识中潜在的数学思想忽略,使得数学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方式改变的应用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组学习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番禺区提倡的“研学后教”是以“小组学习”为载体,以探究学习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通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实施教学的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由于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这里我们以“平行与垂直”一课为例 ,探究“小组学习”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平行与垂直》一课是小学数学课中很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在针对该课型的建模教学中,采取的是“课前预习”的方法,布置了简单而较有代表性的前置性作业:给下面的几组直线进行分类。
在课堂上讨论该题时很多同学通过课前自主学习给出了正确答案,但也有部分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垂直不是相交。针对该部分学生思想上的误区,教师带领大家通过观看“蜗牛一家的跑步比赛”视频进一步理解相交和平行的定义,再借助动画演示相交后的两条直线通过旋转后可以得到互相垂直,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垂直是属于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
“空间与图形”课型的教学结合高质量的“小组学习”,能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四年级备课组老师结合《垂直与平行》一课初定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模式,共同对“空间与图形”课型中《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进行教学模式再研究,新课结合“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从课始的猜一猜“偏方”(打一平面图形名称)激趣引入,接着通过三个不同三角形的争吵(锐角三角形:我长的最胖,我的内角和最大。直角三角形:我长的最高,我的内角和最大。钝角三角形:我有一个大大的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最大。)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知欲,从而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针对这一问题,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再结合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里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环节,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抒已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完成自主学习过程,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而不是只是单一地听教师给出的结果。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让学生间的友谊得到升华,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小组学习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两个阶段的研究,最终把这类课型的模式定为:
 
与传统教学“空间与图形”课型相比,传统课堂容易让学生形成被动听讲的习惯,学生属于接受式学习,易导致满堂灌,不利于因材施教,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本质特征,忽视了学科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加入“小组学习”的“空间与图形”的课型授课模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J].普教研究,1994,8(1):5-8?
[2]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6).
[3]曾妮,田晓红.《国内课堂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J].教学与管理,2014,(0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