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曾专门研究过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最终证明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明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之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创造。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看,兴趣是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有发展能力,才不至于对所学内容产生厌倦。那么如何培养出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近几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语文教学中应引导思维升华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了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未必不可,但它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是必要的,它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所谓“引导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首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体常识,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去思考,然后在文章难点处设疑,组织讨论,对段意、层意、中心思想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作出概括;最后对课文做归纳,使学生明确全文知识点,体会文章的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分析,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提问的形式,对每个问题都作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中是否看到有两个过渡句对分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请大家据此分段。”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一是用心读课;二是思考段与段之间的意义关系;三是找过渡句。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了起来。学生经过思考、议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就得以明确:文章围绕中国石拱桥说明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1—8段);二是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9段);三是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10段)。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分析课文内容之中。
二、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于形式,但都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在这里我试举两种导入法:第一种——设疑激思法。如讲《最后一课》时,我这样切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它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最后一课’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把它称之为‘最后一课’?”这样一提问,就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使其目标明确且集中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去。第二种——讨论启迪法。如讲授《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让学生稍加议论一下,再用多媒体显示保尔的一段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此时可让学生齐读一遍,以便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酝酿出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介绍作者。这样这段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必定会引起同学们对人生极其严肃的思考,对作者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三、初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学会自主
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来兴趣可言?采取一种新方式,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教学,熟悉每一个故事的背景,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爱恨情愁的思想感情。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出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得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原始的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课下去做这些工作,就会剥夺学生课外自学的权力,同时也夺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渺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去尽情的遨游。学生兴趣的培养也就来自课外这个“源头”吧?学生可以汲取无穷的营养,来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让学生不再把语文列为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四、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教学时调动学生想象力,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发现和感受桥之美,说明文也就不枯燥了。
总之,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值得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这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甚多,就看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去运用。如果方法得当,学生怎能不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