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常州大学教育教学课题“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探索”(项目编号:JYJX2020001);常州大学机械学院“SIETP”基金项目“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及创新”(项目编号:SIETP-2110)
摘 要:新时期,在教育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能够使党的教育政策方针更加充实,并且对于人才的全面、高水平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志愿服务是有效的载体,所以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的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劳动教育;措施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对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建立服务性平台,为学生在社区、福利院以及相关公共场所等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提供支持[1],开展公益劳动。所以在高校中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融合是必经之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和服务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法,让大学生认识到志愿与劳动精神的核心,让学生摆脱空间制约,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感受内化知识、锻炼技能,与社会沟通互动,并逐步形成热爱劳动、能够劳动的品质。
一、利用思想政治课引领思想意识
高校教育中,可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利用社会中关注度高、经典的事迹与榜样人物,为学生讲述志愿服务以及劳动教育的深刻含义和作用,积极培育和弘扬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劳动精神,深刻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和渠道的优势。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思想政治实践课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切实有效的活动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参与热情。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程知识,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比如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医学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医风医德,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热爱劳动,具有奉献精神。
二、积极开展劳动实践课程
依据教育部门的大纲与要求,高校应开设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在本课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课时不能低于32学时[2]。依据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在一、二年级中开设,每学期的学时为8学时,将实践课程作为主要内容,分学期将课程任务分配到二级学院,然后由二级学院组织开展实践课程,比如制作工艺品慰问山区儿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治理校园或城市公共环境的卫生等,劳动实践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自身的影响和意义。
三、积极打造第二课堂
当前很多高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规定学生在学校期间要修满一定学分数,并利用PU口袋校园进行管理,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对于志愿服务类的活动开展数量不足,而且资源缺乏,使得学生没有渠道、方法进行参与。为此高校应充分挖掘学校内外的志愿服务资源,建立志愿服务平台,并在学分中增加志愿服务类的学分。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比如创编劳动文学作品、劳动模范的事迹宣传等,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活动实现劳动实践教育。除此之外,可以利用高校内的公益社团、爱心社团等,这些学生有着相同的兴趣、目标,所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会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并带动周围学生,通过社团的规范化管理,促使志愿服务、劳动精神弘扬可以同步推进。
四、打造专业、项目化、品牌化的志愿服务
为促使志愿服务获得长久、良好的发展效果,必须要走专业、品牌化的道路,积极思考,明确定位,通过修正、总结以及创新打造品牌,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更好地带动其他项目的发展,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某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程,并与当地社区结对,实现文明共建,开展中医养生服务活动、敬老爱老的邻里守望活动、急救护理活动以及中医药文化活动等,通过专业化的优势积极的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志愿服务。该高校组织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获得了志愿服务项目的相关奖项,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志愿活动,很好地推动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并且吸引力诸多高校学生的参与,实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五、在学校中设置志愿服务岗位
高校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在学校中设置一些志愿服务岗位,比如图书馆的管理员、学校各部门的学生助理、餐饮安全监督员、执勤岗位人员等[3],通过这些岗位设置召集志愿者,让志愿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并促进学校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自身才能,并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建设管理的机会。
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试考评时,还是将德智体能作为主要的内容,但这与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为此高校应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增加“劳动”的内容,建立劳育工作站,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劳动教育的任务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科学考核,并记录好学生的志愿服务时间、参与劳动的实际效果等,开展过程性、形成性的评价,将最终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参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设教育体系时,劳动是重要的起点,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开展劳动教育也是需要长时间坚持的。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能够推进劳动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向。利用志愿服务的平台,优化资源整合,积极创新优化,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的价值得以凸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长生,王杰.劳动教育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06):62-66.
[2]俞涛,刘维婷,王杰.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12):116-118.
[3]许昌斌.志愿服务融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启示[J].中国共青团,2020(10):70-71.
作者简介:
何捷,常州大学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