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国家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战略发展的背景下,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与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息息相关的。针对当前理工科学生理想信念迷惘、责任意识淡薄,重专业学习、缺乏人文积累,社会适应力差、心理问题增多的现状,文章提出了通过假期实践活动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人文素质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围绕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等,“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的风潮。我国坚持把人才驱动作为本质要求,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培养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伴随着“中兴”事件与“华为”事件的出现,国人整体对于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大幅提升。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科技人的主要源头是理工科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是国家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主生力军,高校如何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理工科人才,培养出能担负起国家改革创新使命的新时代理工科人才,其中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素质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理解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广义的人文素质则不仅是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人文素质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人格等五个方面组[1]。
(一)理想信念迷惘,责任意识淡薄
随着“互联网 + ”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都存在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沉迷网络游戏,阅览电子小说等,网络碎片化信息的泛滥、西方多元文化冲击、国外敌对势力长期的意识形态渗透等,导致当代青年对于古代名著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家庭经济也在稳步提升,95、0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育过程中家长更多倾注于孩子的物质生活是否得到满足,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通常多表现为考虑问题本能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换位思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担当、缺少奉献精神。
(二)注重专业学习,缺乏人文积累
以某省重点高校中三个理工科学院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调研发现理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普遍多于人文学科专业课程且专业课程难度大,此外理工科课程中实验课程是必不可少,调研的三个学院理工科学生大一及大二学生几乎每天满课是常态化,部分学科周六周末都是实验课程;通过对理工科学生课程分析发现,其中只有形式与政治、思政课程以及学生选修课程属于人文课程,其他都是与专业学习相关课程。通过调查发现,理工科学生中85.6%的学生认为应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仅有41.5%的学生认为个人应加强人文、艺术等知识学习。理工科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缺乏人文知识学习,并且由于专业课程学习占据大量时间导致理工科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积累,此外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三)社会适应力差,心理问题增多
当前95后、0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是在隔代溺爱、父母全程呵护的环境下成长,受挫折能力有待提高,加之社会多种因素影响,承受心理压力能力普遍较差。在当前我国现行的高考体制下,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后,理科学生仅学习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几乎无暇阅读或学习人文课程,而理科课程学习主要以题海战术为主,所以与文科学生相比而言,理科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理科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在择业交友等方面功利性较强,不少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常处于焦虑状态,有学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急速增加,因心理疾病导致的出走、自残、自杀等事件在我国高校呈上升趋势,存在心理危机学生中理工科学生比例远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生[2]。
二、假期实践活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以安徽某省属重点高校的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连续十年开展的大学生假期“四个一”工程为案例探析假期实践活动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意义,假期“四个一”工程包括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回报社会(感恩)的事、走访一名校友或成功人士、 撰写一篇论文/专利或课程设计。
(一)读一本好书提高学生人文积累
读一本好书,对于理工科学生的成长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读书是超越时空与高尚的人对话,多读好书就是多交良师益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书中聆听长者的教诲,借鉴长者的经验,学习优秀品格,不断提升自身人文修养。学生可以从书中可以领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情怀,亦可以领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心胸,从好书中提升了思想境界,陶冶了情操。寒暑假统一为理工科学生提供参考书单、报销学生买书产生的费用,鼓励学生读好书。书单以传统名著、政治、文化等人文类书籍为主,学生在读完之后书写一份读后感或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体会写一篇成长感悟。通过规范阅读范围、撰写读后感,体现经典文本的感召价值,使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积累,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润物细无声”。
(二)做一件回报社会的事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大孝终身慕父母”,要求理工科学生利用寒假期间从孝顺父母的身边小事做起,力所能及的做一件服务家庭、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通过做一件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事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服务帮助他人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以这种满足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成人、成才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彻底改变理工科学生缺乏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尊重他人,感恩意识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涵之一。
(三)走访一名校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理工科学生多数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调研发现67.5%的理工科学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多数倾向于网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理工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亟待提升的现状,在假期实践活动中要求理工科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结合专业走访优秀校友或专业成功人士,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与发展历程,可以有效锻炼理工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引领作用,在与优秀校友和专业成功人士的沟通交流中提升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学习认识,有助于学生明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走访活动让理工科学生在访谈中大胆开口、学会表达 、“以人为镜”、加强自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此外,走访校友活动还可以有效宣传学校、学院的办学成果与发展动态,提升校友的爱校、荣校情怀。
(四)撰写一篇论文、专利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理工科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结合专业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一篇论文或提出一个专利想法或完成一个课程设计。论文、专利的撰写是基于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尝试性拓展探究,学生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专业学习拓展上建立的自信有助于学生日常交往中自信待人。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提升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也是学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来自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其丰富性、深刻性以及持久性是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所无法比拟的[3]。
高校的根本目标涉及到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围绕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建立“读、说、行、写”全方位育人工程,切实发挥大学生“四自”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锻炼平台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有利于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薛健飞,宣儒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J].北京: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3]何柏芝,曹红丽.切实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北京:思想教育研究,2008(3):53 .
作者简介:
张杰(1990-),男,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处,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