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视角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项目编号:ZGJB2021265》
摘 要:“四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更是我们和中华民族继往开去、奋勇前进的基石。"四史"中潜藏着丰富的理论、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勇担社会重任的必修课。
关键词:三维视角;四史教育;思政课
一、逻辑之维:“四史”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内在统一
(一)"四史"的教育目标与大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立德树人等各项任务的重要课堂,其目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教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二者都借助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基础理论为载体,价值观正确导向于教学,为党育才、为国家育才,进一步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二)"四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互贯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二个历史性飞跃。近代,我国人民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所开展的创新、奋斗活动和经验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和社会主义思想法制教育内容为纲领。但这部分内容实质上是指理论性、系统性的"四史"。"四史"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互相贯穿,互为表里。"四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道德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例证、教育素材和实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总体上为准确把握"四史"的根本思路和主导,提供了人生观、方法论与思维支柱。
(三)"四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符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课程,担负着以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新成果来武装学生头脑的基本任务。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素质教育,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信念难题。这也表明了"四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需要高度统一,都注重与青少年大学生的感知发展规律和逻辑思维特征相吻合,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新时期需求相吻合。
二、价值之维:"四史"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铸魂教育的关键法宝
(一)"四史"是消除传统虚无主义、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重要关键法宝
学好"四史",根源在于探索历史蕴含的实质与规则,深入了解中华民族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社会主义路线和改革开放的史学必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四史"教学,以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认真求实的态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认真而客观地通过回忆还原史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历史文化素质、提高史学智慧,并引领其建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通过客观辨证地审视历史功绩与挫折,以更科学的角度思考史学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视野,审视党的领导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关问题。
(二)"四史"是领悟中华民族文化、激发社会责任与担当的重要关键法宝
"四史",是党领导着全国人民自强崛起的史学征程,负载着我们世世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为完成共产主义理想所付出的奋斗,也一直体现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社会主义变革创造为内核的时代精神。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教学载体开展"四史"教学,从各个视角对"四史"加以诠释,系统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宗旨的理论逻辑与社会价值,奠定大学生领会国家精髓、增强责任承担的基石。在认真学习"四史"学习过程中,联通史学、现实和未来,能够让广大青少年学子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会一蹴而就,从而让学生承担起时代责任,
(三)"四史"是强化"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关键法宝
从学习中,我们感受信念的力度,为保持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提出了深刻的历史依据和严谨的历史逻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四史"进行多角度的诠释与宣传教学。在掌握史学实际经验中,自觉把"四史"中蕴涵的顽强拼搏与奋斗精神、共产党人的坚强理想与信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追求精神等转变为国家兴旺发达所需要的丰富养料和巨大力量。
三、发展之维:"四史"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师资培训
为了将"四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素养确定了"四史"的课堂效果。当前,高校教师中存有对"四史"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认识不足、"四史"知识有限无法适应课堂教学需要、发展运用"四史"信息资源学习能力欠缺等现实问题。为此,需要强化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养,提高其思想教育基本意识和实践技能,使高校教师变成"四史"的继承者和传播人。
一要增强老师"四史"素质教育的意志,使老师深刻理解"四史"在政治生活引导、立德树人等工作方面的作用与社会价值,更加自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进行"四史"素质教育;二要不断丰富老师"四史"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透过搭建教育培训平台、建立健全机制,带动教师学习了解"四史"基本知识,增强老师内在素质,增强对"四史"教育工作内涵的驾驭能力。三要努力培养提升教师从事"四史"高等教育工作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不断丰富高校教师进一步发展,促进"四史"的研究实践向课堂教学的转变。
(二)激发问题意识
"四史"教学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离不开老师的领导。要想加强学生主体认知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应着眼于实际,引领学生在社会历史中寻找问题的源头,激发孩子了解"四史"的兴趣。同时也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史学的实际评判与价值评估,开展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考练习,以培育学生对"四史"了解的方式等。唯有这样,才能使"四史"深入解答的重大理论和问题内化于心,外化成主动学习"四史"的行为,从而使大学生明道、知责,并形成指导实践的永恒动力。
(三)推进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用思想理论课完成教育目标的核心要求。针对目前"四史"在思想政治学理论课教材和课程上的碎块化,表现和显性不够等客观实际情况,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思考和基础理论性,把"四史"教学有机纳入课程体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进一步改善思想政治学理论课的教学。
首先,要从教育整体角度入手,积极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修改和完善,并依据每门学科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特点与"四史"的内涵关系,优化整理教材内容,为教材改革提供依据。同时,各大院校也可针对各地实际,利用当地的"四史"文化资源,构建"四史"共享平台,以学生需要为引导,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编撰富有本地特点的教学参考指导用书和大学生课本。
参考文献
[1]王雪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J].北京教育(德育),2021(01).
[2]宋俭,廖玉沽.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