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班幼儿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小班幼儿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作 者:李 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闲林白洋畈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1122)

摘   要: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幼儿的学习需求。现代化的幼儿园教学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重点,使幼儿的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在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幼儿综合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行为意识和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其发展起到的作用远远高于其它阶段。下面本文将对小班幼儿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践和探究进行思考。
关键词:小班幼儿;小组合作; 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我们教师通常会把几十个孩子分成几个小组,几个孩子围绕一张桌子就坐,形成一个个小组。在管理时,这些班集体中的小集体经常是我们教师在工作时生活教育中的一个基点:发东西时以小组为单位;吃饭时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时也以小组为单位……在许多时候我们幼儿教师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教育活动是工作中非常普遍、日常的现象。
幼儿时期是人生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同时也是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的基础时期,因此对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形成基本的概念。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很多幼儿园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多数都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这就导致管理不民主、同时也不灵活、也没有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的现象。长期以往很容易导致幼儿对教师形成依赖心理,同时在幼儿的内心也会形成一种被管理的心态,在日后的学习中和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教师解决。如果不及时改变这一现状,很容易导致幼儿养成爱“告状”、挑战个体道德(缺乏责任心)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教师事无具小、处处过问,既浪费自己的工作时间,又不能使管理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样的管理不注重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性,也忽视了幼儿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开始了在小班阶段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二、在小班尝试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可行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小班的幼儿一般年龄都处在3到4岁,由于他们刚刚从家庭环境走进幼儿园,对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和胆怯心理,同时也是幼儿从家庭走进校园、开始学习知识、形成思维和认同的时期,但是很多幼儿的实际表现却不容乐观,很多幼儿并不是很乐意和其他伙伴一起玩耍,一般情况下是各自玩各自的,在开展游戏教学的时候也不能表现出较强的团队意识。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接触面比较广,生活经历也相对比较丰富,在度过了刚进园的“分离焦虑期”后,大多数孩子表现出与同伴交往的强烈愿望,他们热切地盼望认识同伴、了解同伴,喜欢谈论刚认识的小朋友。在日后的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来增进友谊,从而使幼儿逐渐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在开展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也敢于表达、并且愿意分享一些快乐的事情,进而使幼儿从个人游戏逐渐走向集体游戏,促进了幼儿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这些都可以说明三岁以后的幼儿在意识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和进步,在主观意识提升的过程中,幼儿和他人的交流情感也逐渐丰富,随着情感的丰富使幼儿可以不断的提升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此来形成循环渐进的教学效果。而这些都是幼儿开展小组合作的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三、以体验、尝试为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一)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合作、体验合作以及领悟合作,从而促进小班幼儿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通过小组活动,感受合作游戏的乐趣。
在玩沙游戏中,我提供了大饮料瓶和大漏斗,让幼儿比赛装沙,看谁装得最快。在尝试中,大家发现这个任务自己是不能独自完成的,“好像手不够用”是大家的同感,于是自发地两两结伴:“我扶瓶子,你拿漏斗和铲子吧!”许多孩子还懂得提醒同伴用手不断地抖动漏斗,好让沙子顺利地往下落。我还经常组织幼儿玩各种合作游戏,如“两人三足”、“炒黄豆”等,在主题活动中合作使用材料制作糖果、装饰衣服和制作汽车等。通过一个个游戏情境,让大家知道了只有友好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创设特定情境,尝试合作交往。
3岁以后的幼儿与社会交往的内容和范围日益扩大,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合作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扮演社会角色,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境和态度。他们通过角色的扮演在游戏情境中学习交往、学习分工、学习合作、解决问题。“娃娃家”游戏中,宝宝肚子饿了,生病了,孩子们会扮演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吃饭去看病。在看病的过程中,妈妈对医生说:“我的孩子生病了,你帮我看看。” 于是两个角色之间有了对话,有了合作。在“糖果店”里,糖果很多,商品放的很乱,于是大家一起合作整理,把店里的东西摆放整齐,看到整整齐齐的,干干净净的商店,孩子们会开心的笑,高兴地说:“我们把东西收拾好了。”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保持一颗愉悦的心情,而在这种愉悦的心情中可以轻松自如的和伙伴进行交流,无论是游戏中的对话还是日常交流用语,这些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合作的意识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独自游戏,虽然愿意一起活动,但关注的常常是手中的玩具,对身边的同伴视而不见。因此,帮助他们体验同伴的存在显得特别重要。
1、设立固定的活动小组。
在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随意结伴,很少有固定的游戏伙伴,同时在游戏过程中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会有一种“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这种心态,因此导致他们没有以集体为中心,最多只能算“个人集体”。因此,在开始时我们把小朋友按不同能力、不同性别组合固定的四人活动小组,通过固定的小组让孩子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固定活动的小组让幼儿和伙伴之间形成一种依赖的感觉。从而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极的和小伙伴一起进行,以此来加强联系和熟悉,进而逐渐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同时,随着幼儿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教师可以逐渐增加小组成员的人数,比如从两位幼儿增加到四位幼儿为一组。当幼儿有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意识之后,小组成员内的四个小伙伴也会共同商讨问题,相互表达一件和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合作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
比如在一次区域互动中,小组成员乐乐喜欢在阅读区域看书,而丫丫则想进入构建区思考,可是天天却喜欢做手工。天天说:“现在我们先去阅读区。下午去建构区,明天我们进手工区玩泥工吧!”虽然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意愿,可是他们最终能达成一致。或者可以小班幼儿开展合作的雏形。使幼儿在固定的小组合作中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从而使幼儿感受到自己无法离开集体,进而使幼儿形成集体意识。
2、发挥小组长的带动作用。
对于小班的幼儿而言,即使他们有了小组合作的意识,但是对于纪律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刚开始开展小组合作有学习的时候纪律涣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可以带头的小组长。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孩子的活动能力比较强,并且也比较有带头作用和领导能力,同时也会关心其他的小伙伴,经常被其他幼儿认为是“小人王”,在幼儿园中受到了其他幼儿的欢迎和喜爱。于是,我们在小组中选出这样一位孩子当小组长,让他把小组里的同伴集中在一起。老师常常教育小组长:“要团结小组里的小朋友。”游戏中,小组长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了。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构成中,某小组的小组长小宇经常把四张卡片全部拿起,然后在引导小组内的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逐渐地,幼儿已经习惯于小组活动的形式了。可见,小组长对增进小群体的合作十分有利。
(三)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合作能力
合作和交往都离不开语言,或者也可以说语言是开展小组合作和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在幼儿园小班时期,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甚至一些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足,所以很多幼儿会用身体进行交流,但是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交流方式从肢体变向口语。在这个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教给幼儿一些有效的交流方式和技巧,以此来帮助幼儿参与各种游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通过合作游戏,学习交往语言。
在一般情况下,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都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完成的。因此,幼儿在和其他小伙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还是在游戏中的交流,都可以体现出幼儿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和训练,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小组合作能力。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他们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要高于其它阶段,并且模仿也是他们常用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等等,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这样才能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2、学习倾听与对话,尝试合作学习。
通过语言的交流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幼儿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让幼儿通过交流获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虽然幼儿的年龄较小,但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也需要去分享和交流一些事物。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捕捉幼儿交流的话题和内容,让幼儿通过交流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且也要引导幼儿多听一听其他伙伴的意见,多吸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做到取长补短。由此可以看出,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是幼儿发表观点和意见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和提高自身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尝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建议
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尝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幼儿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教师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几点内容:
(一)增加幼儿与教师互动的成功体验
小班的幼儿刚刚离开家庭环境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虽然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和其他小伙伴充满了好奇,但是这毕竟是他们首次走向学校,因此在很多幼儿的内心会出现胆怯的心理,出现焦虑的现象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很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幼儿的照顾和引导以及教育会导致幼儿产生依赖心理,同时也是促进幼儿自信心形成和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幼儿和其他小伙伴进行交流和游戏,让幼儿感受到交际带来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喜欢交流,也更加乐于接受伙伴。所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幼儿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交际和合作带来的乐趣。
(二)帮助幼儿组建游戏群体
游戏小组的建立是培养小班幼儿小组合作能力的内在需求。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很多小班的幼儿比较喜欢开展游戏,但是他们在游戏中并不会主动的去寻找游戏伙伴,也不会建立自己的小群体。因此,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建立起游戏小组和游戏伙伴。比如我班的飞飞正在研究如何钓鱼,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飞飞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其他同学,或者也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参与研究。再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合作性的小游戏,比如拔河比赛、跳绳等等,通过这种合作形式的游戏来帮助幼儿建立游戏小组,寻找游戏伙伴,从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三)帮助幼儿获得合作的快乐
获得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可以使幼儿在以后的小组合作中更加积极的投入。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而言,他们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和学习方式有一种依赖心理和惯性心理,当他们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或者养成小组合作学习习惯之后,那么就会在日后的学习中积极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也有意识的寻找合作伙伴。因此,在引导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时候要注重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比如上述所说的跳绳、拔河比赛,还有角色扮演类小游戏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小组合作所开展的游戏带来的欢乐,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小组合作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寿迪娜.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J].读书文摘.2016,(12).5-7
[2]殷冬梅,荆艳霞.幼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探究[J].赤子.2016,(11).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