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戏曲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为传承戏曲艺术,弘扬民族精神,我校(天台岗小学花园校区)自2012年3月开展“京剧进校园”启动仪式以来,学校已成为重庆市票友协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是南岸区授予的“戏曲进校园特色基地学校”。我校以普及加提高、普提结合的工作思路,开发“戏曲课程资源包”,立足音乐课堂,脚踏实地的实施京剧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戏曲艺术的滋养。
二、实践做法
(一)戏曲项目融入学校课程建设
我校是重庆市美育改革实验学校,在南岸区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引领下,我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将戏曲项目融入学校的美育课程体系。联合南岸区戏剧家协会的艺术家,一起开发分年级实施的“戏曲课程资源包”,系统收录京剧知识、曲谱,制了京剧名段的背景音乐、唱腔音频,用于班级戏曲普及工作,立足音乐课堂,脚踏实地实施京剧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戏曲艺术的滋养。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音乐课堂实施戏曲普及教学的实效
课程开设,首先要有专业的师资作保障。在常态的音乐课堂上,充分用好教材中的戏曲资源,扎实开展戏曲教学。利用我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戏曲课程资源包”,分年级施教,从而丰富、充实戏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戏曲的感受力、欣赏力、审美力。
为提高我校音乐教师实施戏曲普及教学的能力,派出李晓静、冉艺等两位音乐教师参加南岸区戏曲进校园联盟校师资培训,学习戏曲的专业基本功。派出李晓静老师参加在重庆二师举办的为期一月的重庆市戏曲国培项目,参加在梁平县举办的重庆市戏曲师资专项培训。
(三)加强“小百花戏曲艺术团”建设
在每天延时服务时间对“小戏迷”进行戏曲培训,还特别引进重庆市京剧团专业老师在每周五下午开展京剧课程,对“小戏迷”进行提高培训。
期间,我校音乐教师全程参与训练。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普及与提高教学,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表演技艺中的身法、眼法、指法、步法等基本功训练指导,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利用旗和花枪等道具展示京剧表演技巧,还让学生在学习京剧唱段的时候去感受浓郁的生活气息,体会不同人物的角色特点,让孩子们感受京剧带来的魅力。
三、实践成效
九年来,我校“小百花戏曲艺术团”已培养了不少小票友,已表演了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选段,传统京剧《卖水》、《三家店》、《杨门女将》、《贵妃醉酒》、《空城计》、《苏三起解》《霸王别姬》选段等,演出了地方戏越剧《红楼梦》、豫剧《花木兰》和《穆桂英挂帅》、黄梅戏《对花》等选段。
(一)教师层面
2017年12月,刘真真老师在区戏曲联盟校活动课程上,执教欣赏与表演课《智斗》;
2018年6月,李晓静老师在学校教学成果发布会上,执教豫剧《穆桂英挂帅》教学;
2019年,酉阳校长参观团到校指导工作,冉艺老师执教一节戏曲课;
2020年9月,冉艺老师参加南岸区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同时获得重庆市优质课二等奖(戏曲欣赏课《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020年9月,南岸区音乐教研活动,冉艺老师执教戏曲欣赏课,在全区进行示范引领。
(二)学生层面
2017年参加首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荣获小学组集体项目一等奖;
参加“首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集体项目获一等奖
2018年参加第二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荣获小学组集体项目一等奖;
2020年参加第四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荣获小学组集体项目一等奖,个人单项分别获二、三等奖等。
参加“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集体项目获一等奖
参加“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个人项目获二等奖
参加“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个人项目获三等奖
《中国票界》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南岸报》等媒体先后对学校戏曲工作进行报道,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四、实践评析
我们通过艺术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实践探究,提高了师生的艺术素养,学生们也在训练中收获了快乐,在舞台表演中收获了成功和自信,有效推动了学生素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实践中,我们的困惑:一是校区音乐教师少,本身的教学任务重、学校活动较多,兼职做戏曲工作,在吸取教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还尚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二是教学中重戏曲技术,轻戏曲文化,学生受到的戏曲文化熏陶还不够。
将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加强师生戏曲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戏曲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戏曲教学探索的同时,加强经验总结的提炼,注重过程资料收集的系统性、规范性。
通过案例不断研究、不断调整戏曲教学策略优化戏曲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充分感受、体验我国民族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的风格、韵味以及它的风格与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感受文化自信。京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一起去传承,一起去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