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3+2”高职贯通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3+2”高职贯通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作 者:王 欣 陈会刚 文 佳 (哈尔滨北方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00)

摘   要: “3+2”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展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与高职学校教育工作实施深度融合,是在教学专业课程、育人理念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文章主要分析“3+2”高职贯通培养教育工作的实践策略,希望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各行业的升级提供高技能型综合人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3+2”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引言
中高职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已经推行了三十多年,并取得了不错成绩。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当前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3+2”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开展,是以新时期背景下国家人才需求为方向开展的职业教育工作创新。该教育模式注重中高职学生教育的贯通性,对于中高职教育理念、人才教育目标、专业课程创新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一、中高职教学理念的有效衔接
开展“3+2”高职贯通培养教育实践策略的思考与研究,需要加强中高职教学理念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中高职学校各自人才培养工作优势,在人才培养思想和目标方面实现统一认知。当前很多中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过于追求招生数量的扩增,在实施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校自身教学便利性为主要方向,缺乏对当前我国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融合,缺少与人才市场需求、技能需求等方面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导致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脱离社会发展实际需求,降低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了有效转变这一现状问题,需要在“3+2”高职贯通培养教育模式创建过程中,加强中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的有效衔接与创新,加强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的创新,以提高“3+2”高职贯通人才培养工作效率。需要中高职院校加强交流与互动,从专业教学内容、方法、方向、目标等内容方面入手,加强对市场、社会、国家人才需求特点、数量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技能提升提供高效服务,为我国行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强大做出应有贡献。
 中高职教学理念的有效衔接,体现到具体专业教学活动中,需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双方面的共同建设,使学生可以在“3+2”高职贯通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取更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发展规划意识等方面内容的培养与教育,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思想,能够适应当前时代的飞速发展现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能力提升意识,进而推动“3+2”高职贯通教学模式不断发展与创新。
二、专业教学课程的有效融合设计
“3+2”高职贯通培养教育模式指的是学生在中职学校开展三年的学习之后,再升入到高职院校开展两年时间的学习。该教育模式的实践不能简单的看做中高职教学工作的叠加,需要注重贯通教育的有效衔接与融合。专业教学课程在中高职教学中的差异性和融合程度直接影响“3+2”高职 贯通培养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和质量,因此需要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沟通,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的科目、内容、深度,以保障“3+2”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中职院校应以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为后期开展高职院校的学习奠定基础。中职院校在加强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适当的融入与专业术语、岗位概念、职业发展趋势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观念,为学生开展后续学习提供动力和方向。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程设计使需要在实践培养工作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与今后工作岗位更为相似的教学资源和场景,提升学生职业观念和岗位责任意识。同时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时,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多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想,提升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目标。
三、职业发展需求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3+2”高职贯通培养教育模式的应用,是在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教学优势基础之上开展的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在实践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专业课程设计和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有效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职业教育所涉及的专业十分广泛,不同专业对应不同社会行业,不同行业所需专业人才在技能、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又有较大差异性,因此在开展专业课程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相融合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社会行业发展现状、技术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关注。
“3+2”高职贯通培养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加强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要中高职院校加强沟通与互动,增强联合教育思想。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则需要中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教研共同的交流与沟通,从各自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合理分配教学任务。结合具体专业技术特点和中高职学生学情,从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加强课程教育活动的科学设计,使“3+2”高职贯通培样模式发挥出应有作用,提高中高职院校教育效率和质量。在开展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避免重复性教育或者教育内容缺失带来的教育资源浪费或教育空缺问题的发生。鉴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技术不断更新,为了保障“3+2”高职贯通培养工作质量,还需要中高职院校加强对社会行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保障专业课程建设的高效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我国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先进人才。
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的思考和分析可知,“3+2”高职贯通培养教育模式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达到预期教育工作目标,需要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计和学生职业规划融合工作的建设与创新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红芸.中高职“3+2”贯通培养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财富时代,2021(06):139-140.
[2]高小芹.“3+2”中高职衔接教育研究——基于宜昌市的实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