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社会、教育的迫切要求。减少小学生过重的作业量是减负工作首要的目标和任务。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科学实施“减负增效”呢?笔者认为,作业有效设计须以“趣味”为基础,以“适合”为根本,以“实践”为抓手,以“灵活”为原则,以“开放”为追求。
一、内容处理宜讲究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重复的练习,容易引起疲劳,使人产生消极态度,兴趣减退,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提供有效的作业让学生去探讨、思考,以良好的解决策略去引导学生,经常性地以趣味刺激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是教师课堂成功的练习艺术。
例如,在“分数除法”的练习中,有一道题教师进行了恰当处理,使题目变得有趣味性。
按下面的步骤计算,再把最后的得数与开始的数比较,你能发现什么?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心灵魔术。你们想一个分数,我能把它猜出来。只要你把所想的数除以2/3再除以3/4的得数告诉我就可以了。
玩了几次之后,学生便发现:老师,我明白了,原来除以2/3再除以3/4,就是把我们想的分数扩大了两倍,老师你只要把我们说的得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兴奋、顿悟与乐趣,将逐渐积淀为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这远比学生考一个好的分数对其在数学学科成长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要大得多。“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促进他们的发展。”(皮亚杰语)
二、题型设计应关注层次性
学生之间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慢。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抑制。因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练习,为每个学生创设提高、发展的环境,使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设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套餐”型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可避免作业的枯燥乏味,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难度为★的一组习题:
1.圆桌的面是直径为1.8米的圆,它的面积是多少?
2. 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求出它的面积。
难度为★★的一组习题:
1. 草地上有一只羊被拴在一个木桩上,绳长2米,它大约能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
2. 用一根15.7厘米长的铁丝,最大能围一个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的圆?
难度系数为★★★的一组习题:
如图,已知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
三、操作体验要强调实践性
“小学数学是孩子们手指尖的学问”,小学数学十分强调实践性,很多结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的。
如学习北师大四下“三角形三边关系”后设计以下题目:
用下面六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单位:厘米)
要想求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而且可以感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的性质。由于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来摆,因此,通过此题的解答还可以使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
特别需要甄别的是,教师不要用自己的实际操作去代替学生的动手实践,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切身体验的东西,感悟才会深刻。
四、变式改编当体现灵活性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盲目地练是低效的,题目设计要灵活,练习得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我们也可设计一些灵活性高的作业,将一种问题涉及的图形或数量,赋以某种隐蔽的特殊(数量等)关系的练习,以激发学生追根寻底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五上“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技巧,可设计如下的隐蔽性练习: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单位:厘米)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乍一看到题,都认为缺少条件,如果直接看阴影部分应该是个梯形,但缺少梯形面积计算需要的条件,如果用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面积也因为缺少条件而不能直接用公式来解。学生们都觉得这是一道怪题,明明看着觉得能解,但为什么找不到解题方法呢?大家感到肯定还有一个隐蔽的条件没被挖掘出来,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再读题,很快有少数学生发现了题中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两个大三角形是相同的,那根据这个条件能想到些什么呢?联系图后学生终于发现,原来阴影部分的图形面积通过等量转换就可以变成下面一个梯形的面积,而这个梯形的面积是能求出来的。这样学生豁然开朗,马上欣喜的投入计算中。
教学实例证明,通过题目的变式改编既增加了作业的新颖性和灵活性,更提高了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五、思维拓展须突出开放性
拓展性作业,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条件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作业,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
对于当前“减负”要求减少学生作业量的规定,一线教师要遵循“减量不减质,减负不减效”的原则,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益,真正达成“减负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