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

作 者:薛 晴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总园,安徽 镜湖 241000)

摘   要:日常行为习惯能够直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要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树立爱祖国的意识。幼儿的行动能力和社交能力还处在形成阶段,因此幼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必须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让幼儿逐步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教育应当把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放在首位,并且要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

前言
幼儿作为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其身上所蕴含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幼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幼儿正确地引导,以挖掘幼儿身上的潜力,使幼儿优秀的一面能够展示出来,实现幼儿的价值,提升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一、目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愈加重视,近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许多幼儿教师,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是单纯地将学龄前幼儿当作普通孩子来看待,而忽略了对他们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的培养与引导,使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中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自觉性。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幼儿在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等方面都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模式、强化教育评价制度,积极推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提高幼儿园的管理效率,让幼儿园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环境。
二、学前教育中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意义
幼儿园是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人最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如果通过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可以使他们在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与别人交往,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发展。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和熟悉幼儿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及行为规范,并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在幼儿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而且在学前教育阶段帮助幼儿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独立自主的思考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从幼儿出生之初就开始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更好更快的成长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学前教育中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策略
(一)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他们对学习的接受度也较低,因此对幼儿的教学应该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所以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活动安排时,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来进行综合考虑。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幼儿教师要以引导为主,不仅可以让孩子明确自身所处的环境,还需要让他们了解到周围人群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从而培养幼儿自我调控、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活动的策划时,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游戏化的活动方法,比如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的经历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对于活动的参与性,使得活动能够持久。当然,最后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使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积极的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二)运用游戏来提升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幼儿教师可以将“游戏”作为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其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做事、解决问题。幼儿的思维活动还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停留在形象上,而不注意从具体事例中去发现问题,但是,如果教师恰当地运用游戏手段,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事物的联想与概括,使其更好地理解所接受到的信息,领悟与同伴相处得规则。同时,幼儿的情绪也会随着游戏环境的变化而波动,游戏中的每个细节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进入游戏状态,并且会逐渐把“游戏规则”转移到脑海里去。幼儿教师将日常行为习惯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但能够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且还能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会形成一些优秀品质,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意义。
(三)将行为习惯融入生活
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是为了使幼儿拥有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应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吃饭、喝水、走路等,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来解决。而通过培训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还能养成他们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同时,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所以他们对事物往往都是很敏感的。因此,幼儿园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全面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另外,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孩子之间建立起真诚友善的关系,从而使幼儿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发展。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学方案,使幼儿能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去参与幼儿教学。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幼儿接触最多的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给予重视,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正确的行为引导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使幼儿通过多样的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常吾茂草.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路径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1(33):23-24.
[2]吴梦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27):59-60.
[3]白雪峰.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