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思维可视化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运用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运用

作 者:林翠霞 (大田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大田县 366100)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以‘思维可视化’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的策略研究 ”(课题立项批准号:JYKT—2062)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在小学学习阶段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从始至终都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候,常常会觉得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们又需要怎样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这已经成为了当下教师们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之一。借助思维可视化教学,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将变得直观易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知识,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做出了相关研究,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一、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的含义和要求
(一)思维可视化的含义
思维可视化是一种工具,可以用其来组织和表象知识。一般来说,思维可视化就是借助图形、符号、语言、表格等方式,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处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思维可视化,可以构造更广的知识网,帮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其形成可视化的发散思维,帮助其完成知识的迁移[1]。
(二)思维可视化教学的要求
借助思维可视化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就必须要求数学教师能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有效融合,从而形成高效的数学课堂,学生在具体直观的学习中感悟知识,从而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层次地发展。首先,教师在课前收集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课堂上构建思维可视化教学做基础。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的创设各种可视化情节,使教学过程情境化。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生要能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自如地和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并且可以运用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二、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价值分析
(一)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可以简化知识
将难懂复杂的问题变得易懂浅显,这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核心。运用这一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轻松地跟随老师的课堂节奏。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抽象的,所以虽然小学数学知识都比较基础,不过对于身心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有的东西掌握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如果可以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数学知识的话,那么数学学习起来也就没那么抽象了。因为抽象的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本来就有种天方夜谭的感觉,所以,他们更能够接受那些具象化的事物。在将数学知识具体化之后,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简单,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慢慢地有所提升。
 (二)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可以培养积极情感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积极情感,他就会乐于去思考、去探究。因而让学生对数学有积极的情感,这是所有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当前的教育改革明确要求教育者需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不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常常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喜悦。通过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活动、可视化活动等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由于学生的学段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储备,他们解决问题时思考的角度往往是比较单一的,所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也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恰好是人们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关键,因为不同的视角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可视化教学,注重对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动态、多维的可视化内容,那么他就能拥有更加广阔的视角,就可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2]。
三、思维可视化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语言可视活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沟能的过程,其中语言是关键的载体。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建立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如何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就需要依赖语言来实现。数学语言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语言可视化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数学语言的感知能力,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由此来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9加几”这部分内容,这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凑十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思考过程,如9+8,9+1=10,10+7=17,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深入地理解什么是“凑十法”,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语言这一可视化的活动,也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二)动手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触及知识的内核,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知晓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例如,教学“连加连减”,教师设计了如下题目,要求学生画图表示出3+2+5、7-1-2,通过画图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连加、连减算式意义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通过画图活动,学生对连加连减的理解就更加的深入。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的画图情况,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们对连加连减的具体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
(三)模拟生活情境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合作交流等等,将数学与生活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在学生初步认识几元、几角、几分后,教师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货币学具进行购物活动,设计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元、角、分,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体会到人民币的价值,同时在师生交流互动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思维可视化教学与其所倡导的理念无疑是不谋而合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借助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建构知识,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海清. 思维可视化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启迪与智慧:中, 2020(4):1.
[2]冯金诚. 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2021(2019-25):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