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作 者:王荣萍 (青岛西海岸新区博文初级中学,山东 青岛 266400)

摘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思维发散的重要性。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出发,认可发散性思维的价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设计丰富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参与度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致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思维;发散;活动;能力

前言
发散性思维,在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求异,找到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建立更大的好奇心与更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推进数学课堂创造氛围的形成。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学习技能的形成,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一、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数学学习经验,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学科知识,更具备丰富的做题经历。在初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满足学生个人数学学习水平提升需求的重要举措。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激励每一位学生融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联系新旧知识,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自主尝试,找到更多的问题思考切入角度与解决方法,才能找到更快速的问题解决方式。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学科学习的信心。
像在讲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共同学习有关于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基础学科知识,再结合具体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研究,挖掘出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只有给初中生机会,才能见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整理丰富的图片,用图片给学生最直观地展示。促进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借助一切工具,也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直线位置关系确定方法。有的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用两支笔摆出图片中同样的位置关系,再进行判断。有的学生会用自己的手比划,从而获得答案。还有的学生在脑中想象,结合所学习过的位置关系知识,确定答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那是其思维不同的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之后,将自己的整个思维过程分享出来,让大家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相关见识,促进学生突破自己的思维限制,提高个人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
初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特别在分析数学现象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初中学生思维运转速度较快,也希望自己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只关注学生最终的答案,答案的正确性以及得出答案的速度,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培养发散性思维,就是要殊途同归。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方法,但最终的目的是正确地解决问题。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性,不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思维模式照搬照抄。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心理,以求异为荣,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寻找不同于他人的思维方式。
像在讲解“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这一节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假山两边,请你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A、B间距离的方案,并说明其中的道理。这类应用型题目较为常见,教师可以借助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搭建发散思维的平台。鼓励学生两人一组,一起分析数学问题,通过动手在纸上画图,利用三角形来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案,并尝试应用测量方案,对比不同测量方案之间的优势与不足,选出最合理的测量方案。在课堂讨论环节,不仅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科学方案,也鼓励学生分享尝试过的错误方案,以此实现思维发散力度的最大化。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中求异,会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观念,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尝试,主动择优。
三、加强课堂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
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在课堂中加强思维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度与理解度,还能给学生带去更大的成就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入了解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利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结合已知条件,联想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加强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有助于发散性思维实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题目类型很多。从教学需求入手,选择中考重要例题,与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思维活动,有利于其数学能力与应试能力的双重提升。像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服装店进价与标价相关典型例题,组织学生开展思维风暴。为学生提供表格化的相关信息,展示进价与标价,提供服装店的进货款与售出毛利润,促进学生分析不同种类服装的进货量。鼓励学生在课堂中针对这一典型问题积极讨论,有利于课堂氛围的灵活化,更能让学生了解此类问题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获得丰富的解题技巧,提高个人思维能力。其他典型例题也是如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发散意识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考虑每一位初中学生的真实需求,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才能突破学生原有的思维限制,促进学生在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更强大的学习信心和问题解决信心。
参考文献
[1]曾庆龙. 浅谈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6):1291-1292.
[2]朱三林. 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7):125.
[3]杨跃平. 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9):134.
[4]刘兴福. 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