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单元整体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持续发展,以国家统编教材、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为导向,落实学生大单元整体学习,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势在必行。突出学生主体,回归音乐本位,让学生真正习得学习技能、形成音乐能力和音乐思维,最终获得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以上育人目标,本文将从学习内容的精选、学习目标的细化与多维学习活动的设计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精选内容;细化目标;灵动实践
大概念是指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有限的课时与不断增多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矛盾,应对的方法就是以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大概念作统领,抓住重点与重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同理,在音乐教学中,仅仅教授某一作品,用“教教材”的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下学生的审美需求。为了使每个单元的碎片化知识之间产生有机联系,建立单元核心概念迫在眉睫。
一、取舍有度 精选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从一定意义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比教学方法的选择更能决定一堂课的好坏。在目标的指引下,梳理归类教学内容,如将内容选择的视角由学习作品变为发展能力,就有效地突破了以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的困境。首先,对年级教材内每个作品的音乐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找出该年级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点,然后根据目标需求进行归类、整理与删减。
(一)整理自然单元,做好主题规划
规划整理自然单元要基于学情以及各个单元内容,目前教材中呈现的是一个单元呈现一个人文主题,每个单元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人文为主线逐渐扩展到音乐与人、自然、民族、社会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第6课以“两岸情深”为主题,编排了四首作品,基于本单元的核心内容,笔者抛出“带上音乐游历阿里”的单元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依次经历“初遇阿里山——唱响阿里山——饱览阿里山——融情阿里山”四个情境板块,展开有序教学。
一首《阿里山》唱了近半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呈现。当年因着张彻导演和邓禹平的创作,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让音乐连接了海峡两岸,如今更是因着鲍元恺先生的创作,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音乐,以外国友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去鉴赏中国民族音乐,感受中国力量。
(二)聚焦关键要素,促思维一体化
知识一体化强调音乐知识的连续性,贯通不同学段、不同的知识重点,让学生能够在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纵观我们的教材,素材与素材之间没有关联,致使课与课之间没有连续性,要素的学习没有一体化意识,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1.不同单元间统整
《幸福拍手歌》这首歌曲中共出现三种节奏型,附点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是三下《柳树姑娘》的知识点,而附点八分音符早在三年级上《剪羊毛》一课中孩子们已经有点感知。因此课堂一开始我先让孩子们通过演唱《柳树姑娘》复习附点四分音符,并从琴声中听出附点四分音符,而后开展附点八分音符的学习,让孩子们通过图谱的方式去认识附点八分音符,最后回忆三年级学过的《剪羊毛》。这样的内容安排意在让孩子们形成一种音乐的理性思维。
2.课内外素材统整
教学中,应尊重教材,还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教学理解、所处的区域、学生的学情等相关情况对教材上提供的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再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补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时间的歌》是一年级下第8单元,通过演唱两这首活泼欢快的时间歌曲,初步懂得时钟的作用和时间的价值。《时间像小马车》中最明显的音乐特点就是体会小马车“由远而近”和“由近而远”的声音变化,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力度变化是本曲的教学要点。于是,笔者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平常将《时间像小马车》与单元内作品《调皮的小闹钟》做整合的方法,而是让孩子们去聆听《库斯克邮车》音乐片段,这是一首合唱曲,由捷克作曲家卡尔奈克作曲,作品轻松活泼,愉悦欢快,旋律急速跳跃,,歌曲中有一段旋律特别有代表性,它用人声渐强渐弱的处理表现出邮车慢慢朝我们走进与走远的意境。我紧紧围绕鲜明的力度变化这一音乐特性进行强化学习,让孩子们深入感受和表现渐强与渐弱。
(三)坚持学用一致,促进深度学习
大概念的学习,是有组织的结构化学习,是能有效迁移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学习,这都是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创造性的音乐价值”,小学阶段对学生创作提及甚少,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导致“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可使”。
《萤火虫》本是六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但经过某老师设计后,不再是传统的歌唱、欣赏课,而将其定位于音乐创编课,让学生结合小学六年所学,进行综合创编。他通过三种不同的切分节奏,三连音、附点节奏的运用,让孩子们去尝试改编歌曲风格,既打开了孩子的音乐视野,又让学生明白了音乐创编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其他风格的音乐奠定了基础。这是跨年级“单元整合”的一次新尝试,也是对学习经验的一次总结。
二、纵横透视 细化目标
如果说研读教材内容、立足单元教学是整体化教学的前提的话,那么第二步“纵横透视 细化目标”则是教学的基石。我们应把目光投向具体课时,思考学生通过学习这课,使学生在本单元学习进程中获得哪些能力的增进与素养的提升和?而这些素养反过来能否推动本单元的学习向高阶思维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制定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的分目标,但在以往的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重过程环节而轻课时目标达成。教师应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各个部分在整个学段、单元和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并在横向与纵向透视的基础上细化教学目标。
(一)横向贯穿,厘清单元分点目标
三年级上册第7课《钟声》包括四首音乐作品,都是围绕“钟声”这一主题而选编的。一首外国欣赏作品《维也纳的音乐钟》,另一首是电子琴演奏的中国作品《灵隐钟声》。
我将本单元的课时目标定位如下:
(二)纵向渐进,构建环形目标体系
音乐的每一个要素看似独立但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和其他要素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同一个音乐要素在不同阶段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时段的教学都和其他阶段的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同时,目标也要呈现清晰的梯度序列,每一个目标的制定都是前一个阶段目标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它体现在课与课之间、单元之间、学期之间、学年之间。下图笔者将例举以下几方面能力形成在不同年级段的目标要求。
三、多维设计 灵动实践
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学单元设计不是单纯知识点的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而展元设开探究与叙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创造优质的教学。” 它更注重学生主体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关注通过探究实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两者的思考,我们开展整体性教学时应构建多维的音乐课堂,用辩证的眼光去研究教学,着眼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实现路径,真正实现美育的最高价值。
(一)温度与效度同存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一堂有温度的音乐课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安全感、被肯定的幸福感以及被教师所关爱的满足感。教师要有一颗润泽深厚的心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求,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灵魂都能在音乐课上得到释放。
在市小学优质课评比中,某老师《小螺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该教老师就像一位音乐剧导演,带领学生们走进“阿爸”和“孩子”的心里,真情所至,略显稚嫩的声声呼唤也打动人心。孩子们始终怀着快乐的心情,教学环环相扣,扎实有效,是一节温度和效度同存的音乐课堂。
(二)广度与适度同行
当大单元整体教学全面推行的时候,我们更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当课的容量增大后,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主、自觉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呢?学科知识、能力、素养、思维等要素应该怎样组合、以怎样的长度、靠什么样的链接点来组合,才最适合学生年段特点,最适合学科特点?它时刻提醒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与“准度”,不可“过之”或“不及”。
(三)深度与高度同辉
近年来,深度教学成为教学的热门话题,深度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与人关联的、参与合作的终身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和倾向”。因此,深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学会迁移,即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世界中得以运用。而怎样的活动设计才能达成深度教学呢?我想《黑土传情》一课将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陈老师通过《乌苏里船歌》、《我的家乡多美好》、《伊玛堪》等音乐片段的教学,用“黑土文化”这一单元大概念,串起6首作品。期间借助音乐情绪和色彩之间的链接,地域文化和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变静态、单一的乐曲为动态、整合、开放的音乐作品群,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黑音乐”与黑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东北音乐热情、辽阔的独特魅力,使得原本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加具象直观。学生仿佛在用音乐和生活对话,在对话中与音乐有更深的连接和碰触。
音乐是载体,教育是方式,要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让我们多一些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从而精选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多角度多层面地去设计音乐教学活动,以单元主题构建开展音乐整体化教学,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终共同推动师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田惠生.教育科学出版社.
[2]《单元意识观照下的音乐教学设计》.潘丽琴、陶玟希.《中国音乐教育》2020-12
[3]《指向音乐素养的小学音乐层级设计与实施》.姚丽雅《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07
[4]《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景虹霞.《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06
[5]《小学音乐新常态课堂的立体构建》周洁.《中国音乐教育》2020-05
作者简介:
王爱芬,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