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深谙学生特点, 构建良好的幼小衔接

深谙学生特点, 构建良好的幼小衔接

作 者:李丁玲 蒋迎芳 (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本文为《基于文体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G1451-062)

摘   要: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是启蒙教育。一年孩子刚入学的时候,在各个方面与幼儿园大班的孩童并无二致,在这样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必须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深谙学生特点,做好幼小衔接,使之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的环境与生活。
关键词:特点;策略;实践;有效衔接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 腐烂。 我们造就的只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可见,孩童进入小学阶段,幼小衔接若衔接不 当,不仅会影响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还会导致幼小衔接存在断层现象和难以落实小学 “零起点教 学”。教育部于 2021年 3月发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笔者作为一名低年级小学教师,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及目前幼小衔接的现实状况,总结了一些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策略,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文化育人,滋养浸润
九月,当稚气未脱的一年级孩子踏入新的学校,首先就是要寻找自己的新班级,班级就像他的第二个“家”,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新家环境充满好奇,起初他们会因为崭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同学会感到恐惧、忐忑不安。因此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要为孩子们积极营造安全、温馨、接近幼儿园的班级文化,以满足学生成长特点的内在需求,让他们能安心入学,开启新的学习征程。笔者遵循孩子这一特点,在开学的前,很用心地打造班级文化,将教室的装饰与幼儿园教室衔接起来,并给班级取一个有寓意的名称,比如“太阳花”“启程”“彩虹”“阳光班”“雏鹰班”……将班队名称及寓意按照班队名称设计有趣的卡通图片的挂在教室门口,再把班级的装饰按照班队名称进行装点。去年笔者再次接一年级,我将班队名称取名为“启程班”,教室里“班级公约”“班主任寄语”“学习园地”“班级之星”等都用大大的脚丫,并在周围贴上太阳、树、小动物、花……寓意着快乐启程,这样的班级文化建设让刚入学的孩子消除畏惧感、陌生感,有效地拉近了入学孩子幼小衔接的心理距离,并有了安全感。在温馨、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滋养下,他们也就能快乐融入新的“家”,安心地学习。
二、巧借口令,规矩立人
古语有言:“没有规矩, 不能成方圆。”一个有规矩的班集体展现给我们的是孩子们的精神面貌非常好,他们能按规则有序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然而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孩子个个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上课时间坐不住,注意力相当不集中,一年级老师该如何让入学的孩子守规矩,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呢?笔者通过了解幼儿园的课程构建主要以“游戏” 为主,课程时间短,而进入小学后,孩子的学习课程构建就丰富了,知识量大,时间也长,一节课要40分钟,为了能让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从“游戏”课程过渡到“知识”课程,那么就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急于用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一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强,善于背诵,对感兴趣的事,能够牢记在心;模仿能力也强,容易做到习久成性。于是笔者在课堂上会采用口令,再适当的配上一些简单的动作,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爱上课堂。比如:听到上课铃声响了,我会在讲台桌前,一边拍手一边说:铃声响”,学生一边回到位置一边接:“坐坐好,等老师”;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这样对学生说:“动车动车开起来”,学生会一边摇手一边接:“开起来,开起来,开到我这里来”;师:“小小接力棒”生:"一棒接一棒";师:“小手小手指哪里”生:“小手小手指书本”;师:“眼睛眼睛,看哪里”生:“眼睛眼睛看黑板”……一系列的课堂口令,让笔者与学生之间达成了一种共识,每次一听到熟悉的口令他们就会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热衷于这种游戏一般的口令,在这样的口令下逐渐养成了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一长, 孩子们也就自然形成了规则意识,而这种规则意识也就让这群懵懂无知的孩子逐渐适应了小学生活,不知不觉地走过幼小衔接的焦虑期,为他们的课堂专注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阅读,唤醒美好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鸡蛋如果从内打破就是生命,生命被唤醒,其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就是一种唤醒,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唤醒,如何才能唤醒这些刚从幼儿园来的可爱的小种子呢? 教育部于 2021年 3月发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 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学校要为班级提供多种多样的、适合初入学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在走廊、班级设立图书角供儿童自主取阅,支持儿童广泛阅读、轻松阅读;教师坚持每日为儿童读故事书,定期给儿童推荐好书,指导家长亲子共读,培养儿童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鼓励和支持儿童在生活和阅读中识字。于是,我决定用阅读唤醒孩子们生命的美好,让叽叽喳喳的孩童们能静下心来阅读,更快地适应小学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以阅读带阅读,发挥榜样力量
去年九月,笔者新接的班级是一年级,每天早晨到校,在走廊上总能看见一群孩子手拉手拉着跑,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一天之计在于晨”我思忖:每天这样追逐打闹岂不是浪费光阴。让他们读书吧?可是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他们一定不感兴趣。怎么办呢?这天早晨,我一进学校,在操场上就看见远处班级的走廊一群早到校的孩子正拉着跳绳在打闹。我连忙跑进去,把孩子们带进教室,静静地看着满头大汗,兴奋的他们,然而他们好似我的不存在,一会儿又开始大闹,拿着跳绳甩过来甩过去,你拉我拔,沉浸在他们童真的世界里。我笑了笑,拿出一本书,在他们面前晃了晃:“孩子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孩子们眼睛一亮,高兴地喊:“书!”于是,我没有再过多言语,静静地坐在讲台旁,轻轻翻动着手中的绘本,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哈哈大笑……渐渐的,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凑了过来,好奇而专注地和老师同看起一本书。在一年级的上学期,我每天课间和午读,都会捧着一本书,以教师自身的阅读,带动孩子阅读,激发起孩子内心对阅读的渴望和热情。
(二)以故事燃热情,叩响阅读之门
 刚入学的孩子多数识字量低,很难独立阅读。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利用每天早读以及课前五分钟,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读故事。“从前,在一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我绘声绘色的故事里孩子们静了,他们的眼睛都聚集在我身上,手中的跳绳撒落在地板上,两手规规矩矩地放在桌上,陆陆续续进来的孩子也都悄悄放下书包,聆听在我为他们讲的故事。在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都带着一本故事书早早到校,用故事来吸引他们,孩子们也因有故事爱上了上学。就这样我坚持了半个学期,后来孩子们学会拼读法,每天课余时间总能看见孩子们在自己的位置或班级阅读角静静地阅读。“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这句话不正告诉我们,引导学生爱上读书,给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吗?
(三)以交流促进步,养成阅读习惯
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在心中也逐渐种下了阅读的种子。课间追逐打闹的情景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一本有趣的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定期在班级举行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或稚嫩或可爱的表达,在集体里传递,更在孩子们心中激起朵朵浪花,唤醒了内心对阅读的热爱以及对表达的欲望,也唤醒了儿童求知路上的美好愿景。
2021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提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因此,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老师我们应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构建良好的幼小衔接,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