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写什么”与“怎么写”并重,熏陶剪辑成文

“写什么”与“怎么写”并重,熏陶剪辑成文

作 者:江 哲 (温州市南浦小学,浙江 温州 325088)

摘   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任重道远。“写什么”和“怎么写”是写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尤应并重,不可偏废其一。本文从“解决‘写什么’”和“稳抓‘怎么写’”两方面入手,例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实例,逐步提出并论述“写什么”、“鼓励‘积累’”、“鼓励‘剪辑’”,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写作教学;写什么;怎么写;剪辑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承二年级片段写作的水平,要克服表意不清、行文紊乱的毛病,初步连段成文,对高段写作甚至是一生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笔者从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因为小学生刚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于写作一道相当生疏稚嫩,热心的老师常常手把手地教,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常是立马拎出个可以写的内容,从如何谋篇布局,到如何造句成文都一丝不苟地教下来,致使学生不须费劲思考,而写得千人一面。这都是因为教师太过注重于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却偏偏忽视了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了给予学生思考“写什么”的机会。“写什么”和“怎么写”是写作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写什么”统摄全文主旨,“怎么写”要为“写什么”服务,两者都得到提升,方能成就一篇佳作,故两者不可偏废其一。本文先从“写什么”开始说起。
一、解决“写什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用形象的话语帮我们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生活是一切语言的源泉,“文学来源于生活”似是老生常谈,却是写作的真谛。
但如何将生活引入作文呢?许多教师都强调“观察”。要仔细观察,用心观察。”但小学生玩都来不及了,如何能将“观察”作为一件正事而天天奉行呢。于是有些学生拿到一个题目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老师常常斥责他没有留心生活。其实生活本不需要特别观察便已入学生的心中,他们平时玩的和熟悉的一切都是生活,不必刻意观察,更不可致使学生陷入非“怪事”“奇事”不能写的误区。
因而作文教学需要教师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或以己度人,书写情感,或缘情而发,记取往事,更甚者举办活动以后,或及时抓住一个突发事件,让学生即时即景,记录下鲜活的情感和事情。作文是一种表现内心感受和思想情绪的手段,作文是学生 “我要写”的主动创作,而非纯粹教师要求下的思考和“要我写”的被动写作,只有确立“我要写”的写作意识,学会独立思考,用表达的兴趣和欲望这把钥匙,打开连接生活和写作的大门,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二、稳抓“怎么写”
(一)鼓励“积累”
如何写好作文,追本溯源在于积累。上古哲人已谆谆教诲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唐大诗人也有言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什么?积累首先要从教材着手。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编的课文俱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积累首选的优秀范文。因而背诵课文,仿写课文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忘的重要内容。
课内资源毕竟有限,积累必须延伸课外,但课外又积累什么,如何积累?这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筹划和引导。如,积累写鱼的好词佳句,笔者将写几种不同的鱼的句子罗列在一起,让学生在积累优美词句的同时,通过比较明白几个句子的相似之处,明白写鱼可以抓住它的大小、外形、颜色,鳍与鳞等特点进行细节描写。
但是积累往往是在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作业中予以完成的,依旧是一种被动形式,要使积累成为学生的自发自主的行为,就需要让他们了解到积累的目的就是终其一日可以使用,为写作提供真正需要的帮助。为了让学生了解到这一点教师便要创造机会,继续上述例子,让学生积累描写各种鱼的词句之后,立即让他们用他们所积累到的词句,仿照《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写鱼的总分总结构写一段话。及时给学生学以所用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积累的积极性。
(二)鼓励“剪辑”
电影制作工序之一。“剪辑”即影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以最好的效果组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含义明确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影片。剪辑是电影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的整个工作,也是一部影片制作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这种再创作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写作训练。
三年级学生的独立作文能力并不强,而依赖性非常强,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好几次,笔者示范用的例文一经宣读,照模照样写作文的行为便蔚然成风。模仿虽是无甚创造力的表现,但其实很多作家高的写作水平往往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对三年级写作刚起步的孩子来说,教师应利用他们的模仿积极性,鼓励他们从模仿开始学习好的遣词造句,好的行文结构,好的思想气韵。
模仿写作就要从仿写课文句段开始。教师应在课内课外多给予学生仿写的机会,尤其是对课文中出现的美文佳句。如写景的《秋天的雨》、《美丽的小兴安岭》,《花钟》第一自然段中写开花的不同形式的语句,《风筝》中描写放风筝的语句以及小诗《听听,秋的声音》。经教师提点,仿写优美的语言,大多学生都兴味颇浓,《看看,秋的颜色》、《看看,秋的风景》,学生大大过了一把当诗人的瘾。
仿写是运用积累素材的一种办法,但有时候仿写的语句质量大大不如被仿写者,这是因为学生直接将看到的好词好句写进作文,而不经任何修改。教师固然应鼓励学生书写他们积累过的优秀句段,但这里的重组绝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上文说的“剪辑”。将仿写的句子或积累的好词佳句按照一定的行文思想,一定的行文结构进行最优化的组合,这也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最优化的组合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把借用的别人的东西逐渐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不断领悟写作技巧中逐步成长。
“写什么”需要教师的引导,“怎么写”更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每次作文的训练不能只是进行着量的重复,更要有质的提高。但提高作文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见效的事,写作能力除了随着写作者自身修养的提高,人格、身心的发展得到提高外,更需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按着成文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M]
[2]孙建龙.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孙国 梅孙坚.新课程标准下写作教学的创新与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4]唐小松.让学生爱上作文的策略[A]沈阳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