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新农业态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宽厚式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教高厅函〔2020〕20号);吉林大学本科“创新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生物统计学);吉林大学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生物统计学)。2021年度吉林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十四五”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探究,2021GH014)
摘 要: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农学专业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举措和实施。通过思政教育的强化,融入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和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并重;提升师资力量;夯实学生创新能力并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可以为乡村振兴乃至民族复兴培养创新创业拔尖农学类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农学;创新能力
一、新农科相关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2017年在“复旦共识”中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后,农林教育专家开始关注“新农科”概念,自此以后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一道形成“四新”被大众熟知。2018年发布文件提出了发展“四新”并成立了“新农科建设协作组”;2019年提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大力推进“四个新”并成立了“新农科建设工作组”;2019年发布了“安吉共识”并提出 “北大仓行动”;2020年教育部和各省分别公布了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2021年中央发布了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文件。
二、提升农学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
2018年教育部的文件中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从最基本的乡村振兴到民族复兴,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培养。在新农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的是 “真刀真枪”,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的实实在在的改革。这就要求在农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授,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科研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而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书,更重要的还要育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一定要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在农学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除了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并将国家农业相关重要举措,如关心“三农”、“四个面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育人于无形。
(二)教学体系与育人水平
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农学人才,在培养方案设置中不但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要以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复合型高素质农业人才为目标来构建教学体系。本科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最终落脚点为工作岗位。在实际的专业培养过程中,使用“五面一体”的培养模式(图1)。
(三)师资培养与教师实力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本科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专业教师的能力,所以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加强教师能力培养,要求注重自身学习,参加各种培训、讲座和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掌握学科前沿以及产业先进技术,提高眼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三、提升农学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实施
(一)打造金课
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1],教师要重视课程研究,单纯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努力完成好教学任务,教学结果差异很大。注重打造金课,备课过程要认真用心,课堂要生动有趣,课程内容要充实,课件要精心准备,图片不要用了多年不换,有新意学生才能愿意听,愿意看,才能学进去。教师要知道学生关注什么,不能讲一堆旧知识和枯燥纯理论,灌输一堆知识点,学生都不知道知识点用来干什么。应该引入一些有趣案例,使用先进教学方法,介绍行业领先技术,专业前沿等让学生耳目一新。
(二)建设校内创新实践平台
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践,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农学本科专业依托科研平台,现有国家玉米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资源微生物功能研究吉林省工程中心等7个平台,这些高水平实践基地,本科生均可申请供学生创新实践使用。
(三)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农学专业的成果不能只限于在实验室研究,还应广泛联系涉农社会企业,应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建设产教融合的示范基地,将成果展示出来,写在大地上。农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国际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引智基地、公主岭新时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基地。专业的特色实践基地----龙井基地可为农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条件。
新农科背景下,要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专业,整合相近学科,进行多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2],建设一流的涉农专业,注重本科课程改革,更新课程理念,教材要精,课堂要活,学生要忙,管理要严,打造多门金课。充分利用专业内的科研实践平台,拓宽校外实践基地,加强校外企业联合,并要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加强与其他学院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优势互补,强强联手,以此提高农学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农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义和,郭大龙,张菊平. “新农科”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 :181-184.
[2]应义斌, 梅亚明.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1):1-6.
通讯作者
王英,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