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已深入到小学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将新课改的思想作为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据此,教师指出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提出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应突出启发和创新,而重点就在于精准的点拨。
在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指导方面,教师应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让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在他们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实现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观点。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在教育学中提出,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是培养其思维能力,让其主动参与课堂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更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重要环节。
二、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以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为保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和点拨。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教师并不是无目的的让学生去实践,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实际的拉一拉四边形和三角形,自己去体验三角形是否稳定。又比如在学习游戏公平性这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真实的抛一抛硬币,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发现游戏的公平与否。
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果一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应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用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如:问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是唯一的途径吗?
三、掌握学生实际,力求深浅适宜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假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
例如:五年级上册学完近似数之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孙老师要用80元买一些文具作为年级运动会的奖品,他先花45.6元买了8本相册,并准备用剩下的钱买一些钢笔,每枝钢笔2.5元.
问1)孙老师还可以买几枝钢笔?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小数除法”和“在近似数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求近似数的问题”。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了第2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同学们兴高采烈的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比如“一本相册多少元?如果只买五本册,那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枝钢笔?”等等,不断的有新的问题出来,第一位同学的发言似乎也为其他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于是我又看到了不少小手举起来,另一个孩子说道:“我不喜欢钢笔,我想要漂亮的小本子,一本3.5元,买了八本册后又能买多少本本子呢?”甚至有同学说:“应该买4.8元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东西啦,你看,买完8本相册还剩34.4元,买8个4.8元的东西就刚好全用完啦!”此时的我插不上一点嘴,孩子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地驰骋着,不断撞击出新的火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让他们也能从贴近生活的数学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有效把握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内涵和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小学数学教学只有在新课改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在数学教师的正确运用下,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小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