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

作 者:唐 赫 伍秀枫 汤日鹏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本文从分析立德树人的内涵出发,探讨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务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推进教材建设,实现教管服全方位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题词:立德树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认为“立德”为育人之本。这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扬,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古来有之。“立德”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传统意义的“立德”绝不仅仅是追求美好的道德品质,为世人做典范的个人道德层面。孔子传人、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对“立德”有一番深入的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立德”是要创建做人的准则或制定律法垂示世人,以此博施济众,像上代的圣德先贤那样,所立之“德”恩泽惠及后世。“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后世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比喻培育人才复杂艰难且意义深远。“立德”与“树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立德树人要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务必明确人才的标准,倾尽全力培育之,以此造福人民、泽被后世。明确所立何德、所树何人,即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谈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根本任务;坚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这赋予“立德树人”新的时代内涵:我们的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觉悟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能自觉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使命,且见识广博、综合素质优秀、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
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与立德树人统一起来。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自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世界、理解世界、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解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校基层党组织是最接近学生的党组织。坚持支部书记与支部党员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学术的思想动态。坚持完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与民主评议的制度。强化基层党员家国情怀,坚定其理想信念,将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融入言传身教一点一滴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主题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发挥学生优秀党员影响力优势,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二)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夯实教师的引路领航责任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领航者,外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国际化的教师团队,在此背景下,让广大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刻不容缓。第一,严抓入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会议上强调:“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这同样适用于教师职业,聘用教师过程中高校需要严格把握职业入口关,从源头上把好教师综合素质关,坚持正确的选人与用人制度,多方面考察教师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与高尚。第二,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规范,狠抓落实,通过细化的标准、严谨的程序来确保师德师风建设不走过场。第三,建立集教育、宣传、监督、考核、激励、惩处为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以德育人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把师德观,对于师德师风败坏的,在评奖评优、评聘职称、干部选拔、引进人才考核时,实施一票否决权。第四,实施教师聘任制,打破“终身制”的藩篱,对于业务不精,道德水平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等将败坏师德师风的教师淘汰出教师队伍。
(三)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为人才培养涂抹鲜亮底色
在积极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教育的文化底色,教材内容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结合国际形势,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积极教育引导学生立足传统文化,感悟民族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体系建设中,充分挖掘“中国故事”的潜在价值并“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故事的建构与传播,使青年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四)凝聚教管服务理合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想信念犹如航海旅程中的灯塔,树立了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更好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教学与管理形成合力。将理想信念教育进入教材,融入专业课教学。利用“奖、助、贷、勤、免、补”和“绿色通道”为手段,结合社会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掘专业课、实践课、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等多个环节的育人要素,将育人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全员”,实现教学与育人、管理与育人、服务与育人的融会贯通。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
唐赫(1985-),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行政综合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研究与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