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语文课只有抖尽一身浮华,掀起戴在头上的各式非语文的“盖头”,才能还语文课本来面目,让浓浓的“语文味儿”荡漾在语文课上,让语文课走在语文的路上。
语文课堂就应有“语文味儿”。很难找到精确的语文来解释“语文味儿”,不妨说就是在言语活动中所产生的、给人带来愉悦的“意味”或“趣味”。它以发挥文本语言的魅力为本,立足于高远的教学境界,充分顾及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语文的言语魅力、语文的人文精神的语文的整体意味。这种“味儿”,有时表现在对文本的静思默想中,有时表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有时表现在教室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有时体现在学生语言交锋的对话中;有时体现在物我两忘的体验中,有时又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语言表达中……语文的个性魅力就在淋漓尽致的“语文味儿”之中。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我们学生一定能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一、要备出“语文味儿”
文本的世界是个情感的世界,美丽的世界,高山流水的秀美,波涛汹涌的壮美,感人肺腑的凄美,一缕阳光、一道江水、一个故事、一段情节……无不蕴含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寄托着人的万缕情思。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是具有语文味了。在备教材的时候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很文本进行一次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就已经首先被你备厚了,到了课堂上,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自然会随着课堂的情境呼之欲出。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通过反反复复查阅各种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并完全把自己的情感融于课文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交流是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找准了语文的切入口,让语文课直抵文化内核。把文章备厚了,是一堂课显得大气的首要条件,但是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还需要教师备课时做到“小处着力”。好的教师上课总讲究设计的精巧。每一篇文章总有一处或几处可以统摄全篇的语句或者词汇,如果好好抓住一定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课堂收放自如,而不会让人觉得支离破碎。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抓住了“极其简单,如此而已”这个文眼,让学生层层深入,如登山般一开始是缓缓地,层层递进,然后层层地提高,渐入佳境,最后达到高潮,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二、要上出“语文味儿”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儿。“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讨论:看一个语文教师上课,这个教师一站上讲台,听课的人就会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教师。 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味十足就得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理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换言之,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墨守成规照参考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口出陈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是一堂好课。
其次。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做出及时而又恰当的评价。既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又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
三、要拓出“语文味儿”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确,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语文教师都在语文课中进行拓展教学的实践。然而,有些拓展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融于语文的学习,而游走在语文课的边缘。语文课中的拓展应该是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它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构建。可以说,成功的拓展与文本学习相融无痕,相得益彰,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著名特级教师窦佳梅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课中引用了成语、格言、典故、外交官和历史学家的话以及增补两篇文章。补充《胯下受辱》就是把晏子“不进狗洞”和韩信的“胯下钻”对照,更加深对《晏子使楚》所写人物、事件的理解,加深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语文味儿”是需要文本细炖的,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味、积累、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不管人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怎样阐释与演绎,语文课堂都应该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如果我们能够将视角瞄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那么,这语文课堂就透出韵味,透出智慧,透出境界了。我想,这便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