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平等互动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真正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历史教学价值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发展
“读史使人明智”、“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历史教学的价值是历史课堂的理想追求。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历史课堂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课堂。
一、学习历史新课程理念,建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观,要求历史教学以学生为本位,为学生发展而存在。这一发展包含德、智、体多方面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到思考,理解不到知识的作用,学不到思辨的方法,感受不到情感的愉快,我们所讲得这节课只能是失败的一节课,我们又怎能谈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岂能鼠目寸光,为应试而“应教”,使学生为应考而“应学”?从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的认知价值,欣赏价值等多方位的价值。
教师如何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观?首先,树立新的学习观念。“现行教育缺乏引导人既了解自己国家对人类的贡献,也了解别世界对人类文明贡献的眼界,缺乏培养尊重公理,并在此前提下尊重差异和多元性的现代人气质的功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和结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原有的知识还会发生新的变化。所以,我们教师要“建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主体意识,成为创造性的教师,时时对自身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要“眼界开阔,对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洞悉”。其次,创新历史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抛弃诸如不允许有“问”和“疑”,记忆就是最终目的的落后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勇于乐于质疑,鼓励学生课堂设疑,在讨论中形成对某些旧问题的新的看法,而非墨守成规,将前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老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宽阔的历史视野和广阔胸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他人教学经验和自我实践的基础上,打造优质历史课堂。
(一)创设平等、愉悦的历史学习氛围。
过去的教学,大多教师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为课堂的“主宰”,满足于一家之言。有人甚至将其进行到了“霸道”的地步,在这样的条件下谈“学生主体”,剩下的只有让学生迎合老师“做课”。民主、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应该是:用“发展”的教育观代替“塑造”的教育观;认同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承认有不同价值判断的存在;让学生认识历史知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需要而存在,是人类的一种认识工具,鼓励学生勤思考;教师教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多样,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帮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使叙史情景鲜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觉等等。
(二)应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打造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
过去的教学满足于一根粉笔一本书,而现代科技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许多科技成果都可以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投影仪,幻灯片,课件、鸿合信息技术2.0、白板软件教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而不是追求“标新立异”,从而淡化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功能和目的。
(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历史课堂教学优化不仅仅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包括对“学生主体”的要求。只有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达到各自相应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便会自然而然的提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做到“三勤”:即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在学习活动中,勤动脑用于思考,学生自身的思考,是课本和老师都不能代替的,学生要善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设疑,而质疑、设疑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勤动手用于搜集资料,调查资料,运用资料及其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扩大了知识视野,让他们懂得该如何自己为自己设计学习,又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完成;勤动口表现在学生课堂有充分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教师应积极的予以引导,而绝不是采取“顺其自然”的放任态度。只有达到学生与教师二者的密切配合,相互合作,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三、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师角色转换,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 》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一)、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二)、从“师道尊严”到“师生平等”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考试周刊,2019(39)
[2]戚雪琴.例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与管理,2013(6).
[3]曹家骜等:《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