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激发初中政治“探究性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初中政治“探究性学习”兴趣

作 者:王天文

(贵州省纳雍县张维中学   553300)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是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 探究;兴趣;质量

        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使政治课鲜活起来,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新奇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科学合理地创设新奇教学情境,使学生求知猎奇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探究兴趣。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故事、寓言典故以及具有形象、生动、夸张、幽默、辛辣特点的漫画等材料来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初三政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引用了“吃蛋原理”这个哲理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假如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有几种消费方式,哪一种方式可能让主人日子越过越红火?请同学分小组讨论,给出选择方案。题目出来以后,同学们很有兴趣,讨论得热火朝天,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确定了三种方案:⑴坚持每天吃一个鸡蛋;⑵把鸡也杀了吃掉;⑶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此后便会脱离清贫了。在这三个方案中只有第三条方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既有鸡吃,又有蛋吃,生活质量才会有大量的改善和提高。在上述三个消费方案中,选择后者,就是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如此教学,学生们均感觉新鲜有趣,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到了新奇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纯理论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参与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使政治课鲜活起来,创设参与情境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政治课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了表演、竞赛、辩论、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得到新体验。例如,教学初二政治“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一课时,如果只是简单讲述,学生缺乏情境体验,效果就不会理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运用三个公安机关搜查民宅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其一,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民宅,出示搜查证准备进行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最后公安机关强制执行搜查任务;其二,公安机关无搜查证的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欲强制执行,屋主无奈,只得报警;其三,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民宅,出示搜查证,得到屋主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担任上述三个事例中的角色,以小品形式表演出来。再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三个小品中,公安机关与屋主的行为正确与否,为什么?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确了公民住宅不受非法搜查。这种让学生唱主角,把学生变成课本知识的直接参与者,演绎课文内容,既生动活泼,又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表演、演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深了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三、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书本要求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举行一些辩论赛。初二的教材当中有一个内容,要求学生谈谈在社会中是法律的作用大还是道德的作用大。这个内容光靠老师讲一点新意都没有,学生也不愿意听。于是我在处理这段教材时,先让学生回家预习并分组收集有关法律和道德约束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例子,上课时把学生分成两组,并选出“法”大哥和“德”大哥发表他们的观点,辩论时学生伶牙俐齿,针锋相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收集法律例子的同学举出大量法律保护公民合法利益的事例,例如依法整治文化市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社会的稳定等等,而这些事例靠道德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从而得出结论:生活中法律的作用大。而另一组列举一些法律的空白的事例,如同伴落水你不但不救反而悄悄离开导致同伴落水身亡,这种事情没有法可依,只能依靠道德的力量来谴责等等,而且违法的事情也是不道德的,从而得出结论:道德的作用大。在辩论中,我慢慢地把他们幼稚的不成熟的观点引向正确,让他们在不知觉中消化了书本知识,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两者没有谁大谁小之分。显而易见,这种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才,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这一类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知识,接受教育,同时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在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参观,调查。我国历史悠久,到处都有丰富的历史遗迹,为学生的参观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参观的对象有各级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文化遗址,以及有关的展览会。参观的目的在于借助于实物,实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长见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例如今年的清明节学校组织了学生去扫墓同时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时,我发现讲解员在介绍我国的屈辱历史时,学生听得很认真,而且一个个显得义愤填膺,痛骂日本侵略军的血腥行为。通过这种形式的参观活动,以事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观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今天这个“挨打”,我觉得不仅仅是侵略的意思,也包含淘汰。这就要求每个人每个国家都要有竞争意识,要有上进心,否则必将“挨打”。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本身也接受了教育,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以上是我在政治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些尝试和设想。
        总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