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作 者:沈华友 (合肥市竹溪小学,安徽 合肥 230012)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以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的能力培养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数学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学科,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应用知识,不断增强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策

前言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对于解决生活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既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思维方式的发展。历史经验证明,人们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数学经验,然后上升为理论知识,再返回到实际中解决问题,进一步证明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性。由此可见,数学来源于实践,且应用于实践。同样,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教师也应当注重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让学习回归到生活中,使学生不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教育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去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和写作业,这样的教学思维才能够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处于比较形象的阶段,学习知识时往往需要依靠比较具体的事物来进行理解,生活经验是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帮手”。基于这样的现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为学生的学习建立更加具体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运用自身积累的经验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一卷尺和一个体重秤到课堂上,然后随机请两位同学走上讲台站在一起,再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可以说一说他们两个谁更高吗?通过肉眼比较,学生可以很快说出答案。教师再继续提问:那么个子高的同学比个子矮的同学高多少呢?此时,会有学生说需要用尺子量才能知道,教师便可以拿出卷尺让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名学生的身高差距是多少。这样一来,身高、差异都可能会存在小数的情况,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什么是小数以及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了。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教师再组织学生称一称体重,比较一下大家在体重上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运用生活经验解释数学知识,学生能够依靠已有的认知去参与理论性知识的探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既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尽早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数学思维和眼光去观察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深切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个性质后,教师可以将一个松动的椅子带到课堂上,然后让同学们想办法将它修好,要求尽可能少用一些材料,以达到环保节约的目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达到比较好的修复效果,以延长椅子的使用寿命。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可以展示木条、钉子、锤子等工具和材料,让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材料要怎么使用呢?经过教师的提示后,学生便会很快发现,只需要在椅子松动的那一侧斜着钉上一根木条,便可以有效解决椅子松动的问题。这便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通过对这一项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含义,同时还能够对它的实用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既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了知识后,倘若不进行一定的实践应用,不去思考这些知识对于现实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将会影响他们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未来仅仅会用知识去解答题目,而不会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实践的意识,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还要做到活学活用,在生活中体会学习和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了“折线统计图”这一课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制作一张“成绩波动表”,将每一科、每一次的测验成绩进行记录,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份关于成绩的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折线图的观察,学生可以十分迅速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科目和薄弱科目,从而在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在薄弱科目上投入更多精力,以达到各学科、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对实际生活的帮助,它可以让我们在学习活动中优化方法,促进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也可以让我们逐渐摸索到如何合理运用知识,推动自身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反思自我,转变教学思维,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让学以致用的思想在数学的教学中得到全面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小玲. 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 考试周刊,2021(28):75-76.
[2]刁明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及对策[J]. 读与写,2021,18(8):153.
[3]刘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探讨[J]. 散文百家,2021(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