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事业在我国不断改革推进,使得传统师本化教育方法已不在适用我国当代小学数学教学。由于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反射下,小学各个学科都进行了深刻的整改。而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最为奠基不容忽视的一门课程,已不在单纯是“你授我学”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少教多学”能让学生通过领悟数学学习的过程,螺旋上升,进而将“学以致用”推向新高度。本文通过自主预习,善于自主思考构建具有质量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少教多学;学以致用;高效课堂
引言
教育行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了主体,教师是客体的地位,再加上传统教育已不在适用当前的教育环境,为了能更好的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应正确引导使其是民主性,“不教而教”成为活泼课堂的参与者和主导者。
一、凡事预则立,课前预习事半功倍
对于小学生数学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 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备足课本教材和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我们会发现两极化,一是易学,二是难以学习的,显然在课堂上易学的用心预习过的学生。其实,我们在课堂上一课时的内容需要讲的并不多,问题在于如何将、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一起学”起来,学会并掌握灵活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在教师教某一课时时, 提前一天准备好预习单,归列好需要预习的重点内容,这样可以准确实施“少教多学”如图:
上图所示,将预习卡分为四个板块:学习板块,学习内容板块,小笔记板块和备注板块;
学习板块运用比较吸引小学生的文字语言,使其先喜欢上这个“同伴”,在学习内容上一定要总结上一课所学到的内容,简单总结小笔记,可一句话概括,真正体现温故而知新的内涵;先“知”先“到”板块,运用了“知道”的“道”谐音,寓意眼到心到手到,实地的自主预习。后面是自学成才,在预习过后自己或者家长简单出两道题目, 检测自主预习的成效,如有错误把问题写到对应的小笔记框格里,最后完成的项目在备注里用红色油笔打上对号。完成预习单,简单有方向的预习,好过口头预留预习作业,事半功倍!
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为了保证自学行之有效,教师应给与学生一定的自我学习指导,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自主能力。
在《平行与相交》一课时,我们先通过常见生活中的实物来举例,学生则更容易理解,
(1)师:你知道我们飞在天空中的飞机都有他们有没有自己的“道路”?
生:应该是有吧,没有的话是不是就撞啦!
师:好的,那么请你画出你认为天空中飞机的飞道,你会发现什么?
(2)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不走斑马线硬闯马路的小螃蟹总是会被撞呢?
生:哦?小螃蟹,真可爱,它总喜欢横着走,人家道路上的车和人都是直着走,而它,非要横着走呢。
师:就是呢,请你在本子上画出几条斑马线,再用小圆圈代表小螃蟹,画出他穿过马路的路线,你会发现什么?
(3)师:如果我们都遵守交通规则是不是行走的都很顺畅呢?还会相互碰撞吗?
请你在本子上画出在马路上都走直线的线条,你会发现什么?
(4)小天使的问题你会解答吗?
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自我去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学习自主学习时,学生的阅读题目和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后面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巩固深化,使学生真正通过自主学习思考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是进入教学环节,教师进一步做好需要探讨的题目,引入学生课堂学习后,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我这一课学到了什么,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虽说上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求证问题的答案,但是学生可不可以提出有关本节内容的其他问题,进而让学生们共同探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理解概念性的问题。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只要我们教师放下身段,全心的设法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 相信,课堂是轻松的,欢快的。也相信学生具有足够的能力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中绽放光彩,塑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文化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便能够实现“少教多学”。
三、少教多学,将教学切入最近发展区
我们一直强调“少教多学”并不是去盲目的减少教学内容。 也不是说让教师就做一个“甩手掌柜”,而是让教师能够准确地切入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少教多学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应当与学生的学习高密度契合,能够真正的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扩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减少空效果或者负效果。
结论
在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行动中,教师不仅要精确解读教学内容,更要精确具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跳一跳,摘到桃”,在有限的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助力其他学生的有效实施,注重“质”而不是“量”,让学生把我教学内容和重点,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生成,形成学生学数学学习的生命样态。
参考文献
[1] 范丽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少教多学”的策略及应用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6):132.
[2] 何穆彬 . 新加坡“少教多学”改革的实施框架 [ J ]. 天津教育, 2011(1)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