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基础教育扶贫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在于增强农村人口职业能力与意识,传播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助推乡村经济稳步发展与文化振兴;同时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从源头上预防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巩固精准扶贫战果。以农村基础教育扶贫价值为导向,摸索出农村基础教育扶贫路径。经济方面,不断拓宽教育扶贫资金的途径与来源;文化方面,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成果考核方面,加快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扶贫的成果考核系统,在教育振兴政策扶持下尽早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目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础教育;扶贫价值;路径
精准扶贫众多方面中,教育扶贫是促进贫困群众全面发展、自我脱贫的有效策略,从根本上来讲,基础教育扶贫是一种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贫困群众人力资a本、提升生产能力的教育制品活动[1]。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农村现代化建设已成为中国各省重点关注的社会发展战略。基础教育主旨在于帮助个体夯实知识基础,以获取更深次的知识与技能。只有真正夯实基础教育根基才可以更好地开展职业与高等教育扶贫。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础教育扶贫具有理论参考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以中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扶贫为例,深刻剖析其开展的必要性,并坚持以农村基础教育扶贫价值为导向的教育扶贫路径。
一、农村基础教育扶贫价值
(一)农村基础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1.增强农村人口职业能力与意识,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扶贫是提高人们群众整体素质的根本策略,使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在思想理念、能力上发生巨大的变化,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与意识,进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因此教育扶贫可以通过采取提升生产能力的方法,提高人力资本价值,进而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发展目的。2019年李克强总理指出“基础教育涉及到每一个人,是提升国民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应重点在提升品质、促进公平上努力,努力办好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素养的基础教育”[2]。教育扶贫能够使贫困地区学生从小养成用知识提升自我素养的意识,增强其坚韧的意志,进而成为知识渊博、能力较高的人才;有助于鼓励年轻群体发愤图强、改变自身现状、地区现状的思想,积极投身于地区创收等项目中来;有利于贫困地区人们群众在思想观念上脱贫,激励其他群众拓宽眼界、扩展致富渠道,从而为家乡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农村基础教育扶贫不但是顺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需要,同时也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的相一致。
2.传播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助推文化振兴
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及系统大多处在碎片化状况,没有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向在校学生传递专业的文化知识,引导其树立对文化的渴求与敬仰之心,可以顺利地将朴实、文明的农耕文化不断传递下去;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人民群众对文化形态的认识,引导其关注家庭教育、树立良好家风与构建乡村文明,使其主动承担继承与弘扬乡村优秀文化的职责,使乡村文化不断得到振兴与发展。
(二)农村教育对于精准扶贫策略的价值
1.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助推精准扶贫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扶贫的主旨是促进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其全部实践活动均是围绕以改变群体性贫困状况实施的。扶贫成效即接受教育精准扶贫后的人们群众通过转变思想、观念革新、能力提高形成了可循环利用的财富创造能力,但应知晓的是,单纯提高财富创造能力、超出扶贫标准范围并非教育扶贫的最终目的,而是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运用的中介体系,简单而言,精准扶贫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达到更深层次的目的,即人的全面发展[3]。农村基础教育既可以良好达到此目的,又可以帮助接受教育扶贫的人民群众在教育学业上有多进步,更愿意参与到扶贫活动中,将自身从教育扶贫中学习到的文化、技能、思想等内容积极反馈到扶贫事务本身。
2.从源头上防治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巩固精准扶贫战果
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强调从源头上完善儿童受教育水平,使其享有与其它同龄儿童相同的受教育权利,是避免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对策[4]。农村基础教育扶贫即是在贫困人民群众儿童阶段予以其知识力量,培养他们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意识,消除这种安于现状、坐吃等死的贫困思想,将脱贫意识转化为自我发展能力,尽可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础教育扶贫路径探索
(一)经济层面:不断拓宽教育扶贫资金的途径与来源
国家财政部门每年针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金额巨大,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有效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扶贫投入,尽早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应从国家政策扶持、地区经济开发、社会组织帮助等多个层面拓宽教育扶贫资金的途径与来源。
①国家进行政策性扶持。运用国家金融机构富余资金填补教育扶贫资金不足,加强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扩宽资金来源。引导当地的银行以无担保、无利息的方式向贫困地区学生提供贷款业务,其应付的利息由国家统一支付[5]。
②商业性开发回报作为教育经费。除了向社会各界寻求帮扶外,还可以充分发掘贫困地区的其他(旅游、食物、土地等)资源,探索教育贫困地区可开发的商业价值。例如中国西南部的乡村,多位于山区,由于地势原因,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具有巨大的旅游商业价值,国家相关部门应积引导企业到该地区投资开发,并予以政策性扶持,将当地开发获得的经济收益恰当地运用于改善基础性教育事业,以确保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二)文化方面: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
农村基础教育是乡村振兴的主要资源与手段,是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养的根本性社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科研从以下2个途径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①日常的课堂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道德素质与精神世界,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②通过支教教师、学生与乡村地区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流沟通,将科学先进意识与价值取向不断传递给群众,以自身行为举止、思想观念影响着群众的综合素养与价值取向,这种间接影响可以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不断提高自我能力、自我素质,主动参与到构建美好乡村的实践活动中来[6]。
(三)成果考核方面: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扶贫的成果考核系统
农村基础教育扶贫政策陆续出台,中央政府多次强调农村基础教育中国家财政扶持的重要性,但实际开展效果仍不理想,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联系剖析国内教育扶贫案例发现,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呈现“普惠型帮扶为主、精准型帮扶为辅”的状况,原因在于教育扶贫对象分类迷糊、扶贫力度不足等因素[7]。为确保国家教育扶贫财政投入收益最大化,务必尽早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扶贫的成果考核系统,切实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贫困难题,此举也是保证民主财政、确定科学绩效目标的根本之策。
三、结论
教育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乡村振兴视域下更加强化了教育的社会服务目的。本研究以某地区基础教育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基础教育中的核心与重要因素。在基础教育扶贫价值导向下,建立了以达到乡村振兴目的农村教育扶贫路径:一方面缓解了目前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低下的问题,通过改进农村基础教育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支持,有效隔断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代际传递;另一方面从资金投入角度增强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运用系统化考核机制约束教育扶贫的开展结果,使贫困乡村人民群众从根源上改变地域贫困,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段从宇,伊继东.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要素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8,34(5):23-39.
[2] 黄蓉,毛帅,覃春香,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扶贫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7):268-269.
[3] 左璐.生态学视域下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8(10):94-99.
[4] 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
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19,37(2):127-135.
[5] 陈孝友.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3):47-51.
[6] 廖逸儿.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7] 王林雪,殷雪.精准扶贫视角下教育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9,35(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