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其知识连贯性及思维逻辑性较严谨,导致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综合多年的教学,我得出一点体会——“举一反三”,方为数学教学之魂。
关键词:忠实教材;因势利导;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其知识连贯性及思维逻辑性较严谨,导致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社会上流行的“几何数学,叉角脉络,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在小学毕业班教学中更是如此。综合多年的教学,我得出一点体会—一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方为数学教学之魂。
一、忠实教材,理清脉络。
教材,是编者根据教育大纲结合学生心理及适应能力而编写的教学用书,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专用教科书,在教学中应当忠实于它。要知道,在教材中大有乾坤,它不仅有难易适中的内容,还有便于掌握的解题方法,更有着由浅入深的解题脉络。因此,只有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去坚持教学,才能把应授的知识教好。至于那此去找大量的偏题及怪题来训练学生的做法,只是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压力,造成一种误导罢了。
俗话说:“语文一大片,数学一根线”。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是一门容众多知识层面的学科,而我们要谈的数学则是一门独具清晰脉络的科学知识,找准了脉络,也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所在。前面所见内容,完全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而后面所学知识,又完全是前面所授一到十一册知识的继续。就如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安排的“圆柱、圆锥和球”一单元内容,没有以往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作基础,有了具体的解答经验和对体积初象的认识作基础,是很难完成教学的。
二、因势利导,融会贯通。
数学,作为小学必修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仅知忠实于教材教学,理清其中脉络去解题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学生的适应能力,结合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找出适宜于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地勾通,使其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才算走上数学教学的平台。
比如:在教学“圆柱、圆锥和球”一章节时,首先要复习原来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知识,让学生以此为台阶,渐入新天地。从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延伸入圆柱的表面积及体积,从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自然过渡到圆柱的表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种不必死记硬背,更不得强塞硬灌,不顺理成章,即使学生当场记不了,没有灵活掌握其知识与运用,仍然是一知半解,甚至于一无所知。因此,只有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应知识掌握较好的情况下,学习圆柱体的知识好就顺理成章了。要知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其表面积都是求其外表面积的大小,其体积计算共同点都是“底面积x高”。通过这样因势利导的自然过渡,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去接受新知,是能达融会贯通的。
三、举一反三,旧题新解。
数学运用之魂,当为举一反三,能达旧题新解,一题多解、解多法方为懂。比如在教学“比例的应用”例1时,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局面知识,应让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参与进来,与老师同步互学,找出题外之法。我是这样进行的:一、出示题目(略);二、讨论原解法(根据已知件,求出行驶速度,再计算出五小时所走的路程即是两地之间的距离);三、找出相等量而自然融入新知识——比例解题,即“速度相等”而得出“140÷2=全程路÷5”这样一个式子然后请学生用已学的比与除法的关系来整理一下该式即得1402=全程路5。要学生开动脑筋,在式中的“全程路”是中文形式,怎样才便于计算呢?个别学生自然会想起用X来替换,老师应表扬该生,作重提示和板书—在用比例及未知数解题时,未知数应用字母代替,进入列式,这就无形中进入了例题。当学生打开书本来看时,也就全然了解了;四、出示变形题,延伸解法,把原题中未知距离变已知,转求时间,让学生从另一角度了解其解法得1402=350/时间;最后鼓励总结:数学天地,大有学问,一题多解,任我纵横,你可这样解,我可那样做,方法虽然不同,可殊途同归,我们只有掌握了其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法去解答都行,请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在复习时去教材24页中自一个题做,看谁能在刚才所学基础上,找到更多的解法来。未来属于你们,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小问题,请你们快快走进那片属于你们自己的新天地吧。
四、举一反三,一题多解。
数学中,大部分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通过问题的不断变化,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会得到直接的体现,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本质、问题规律的发现和掌握,从而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对此,利用一题多解策略进行教学,便可有效保障举一反三“的教字效果。例如,教师对《找规律覆盖规律》这一章节进行讲解时,就是典型的在一题多解中进行“举反三”。首先,教师可以依次写出1到10的数字,并要求单行排列。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方形连续两个数、三个数、四个数地框出数字。如此,引导学牛对数字进行平移处理,从而帮助学生认知移动次数与不同和个数之间的隐藏关系。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框出五个数、六个数,并让学生直接利用上一环节发现的客观规律进行移动次数和不同和个数的快速回答。
“举一反三”,方为数学教学之魂,有能一题多解之基础,学生思路会更广阔,对数学才不至于害怕,反而会成为一种极趣的游戏,,学生也不再为解法单一而束手无策,转而成其为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去尽情发挥了,这不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参考文献
[1]韩永兰.浅谈怎样在创新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
[2]周艳.创设情境自主合作举一反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5,27
[3]龙晶晶.《课堂教学的重要性》2010.06.
[4]王静.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角[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