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文化语境的法语词汇教学实践

基于文化语境的法语词汇教学实践

作 者:马 琪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以语元为单位的法语词汇教学实践研究》(JGJX2021D362)。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在一门语言中承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是词汇,因此在词汇的教学中导入文化语境对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探讨了在法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语境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学生文化意识,深度发掘词汇文化含义以及打开词汇文化广度等方式。以其将词汇教学设计得更加生动丰富,学生可以准确地运用词汇,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法语;文化;词汇

在外语的教学与习得中,词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法语又是一门词汇非常丰富的语言,且常以其用词准确著称,有时一字之差,可能使得表述内容词不达意,也可能一个词的准确生动而使得整个语篇得到升华。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对词汇教学深入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播文化、反映文化、促进文化演变,因此在外语学习中,为了更好地掌握词汇,学习者了解目标语中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必不可少的。法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且与中国相距遥远,因此在法语的词汇中,我们其实可以找到很多有关历史、文学、宗教、生活习惯等文化的蛛丝马迹,这些与中国文化有着较大差异。
然而在法语词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介绍文化的环节留给阅读课或外教的视听说课程。在教授新词汇时更加强调新词汇的语音、拼写、词性、词义等。有时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出词汇对应的图片及例句,让学生根据讲解造句或理解课文意思。这样的教学虽然省时高效,但事实上还是局限于学习材料和课文,并没有把词汇放到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中。笔者认为这种脱离文化背景的词汇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教师的文化语境意识不足,或语言教学理论有所欠缺,没有与时俱进,认为名词、形容词只要记下来其意思就可以,而动词、介词等则会重点讲解其语法知识,认为教学中语法部分比词汇更重要。
其次,如果基于文化背景进行词汇教学,那么不言而喻的是这对教师的目标文化知识的要求比较高。虽然高校法语教师基本都有法国学习或工作经历,对法国文化也有过较为深入的学习,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法国文化极为丰富,这就要求教师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文化知识。
最后,在进行文化导入中经常要用到文化对比方法,只有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他国的文化特点。这就要求法语教师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做到将文化导入法引入法语词汇教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首先,教师若要将语境理论与其它词汇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鼓励他们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化的敏感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talon这个词的时候,如果只告诉学生是脚跟、鞋跟的意思,或者播放几张对应的图片,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结合talon d’Achile (阿基琉斯之踵)的故事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也了解到了欧洲文学重要源头之一希腊神话。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举另一个关于talon的例子:talon rouge(红鞋跟),告诉学生它源自十七世纪的法国,当时的法国国王发明了红色鞋跟的高跟鞋,贵族们跟风,因此红跟鞋逐渐成为了对贵族的称呼,沿用至今表示风雅的人。talon这个词通过这两个例子的讲解,让学生同时接触到了法国的文学和历史,这就可以使得词汇生动起来,学生也会更加有兴趣。我们还可以更近一步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研究相关词汇,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学习并讲述词汇的文化语境。通过这样的教与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积极性。
其次,文化导入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了解一个词意味着了解这个词在不同功能或不能语境下使用的局限性,意味着掌握这个词的语法形式和派生形式。正是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法语与中文的很多词汇派生意义不同。例如一个很简单的法语单词pain,它的本义是面包,但是在词组gagner du pain中用到了它的派生义:讨生活,谋生。法语中之所以用“挣得面包”来表示谋生,这是由法国人的饮食习惯决定的。再如法语中的谚语mélanger les torchons et les serviettes,字面意思是将抹布和餐巾混在一起,表示将不同类别的东西胡乱放在一起不加区分。而汉语中对应的成语应该是“鱼龙混杂”,两个谚语的差异就是由词汇的不同引申义造成的。十六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人吃饭时会用餐巾,而仆人则只能在厨房中使用抹布,由于这一历史现象,torchon抹布和serviette餐巾就派生出了不同社会阶层乃至与不同类别事物的意思。而在中国,自古以来有对龙的崇拜,所以我们相同的意思用成语“鱼龙混杂”在表达。可见,一个词一定要了解它的文化语境才能掌握它的派生意义,才能深度掌握这一词汇,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语篇并自如地用外语表达。
最后,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一些法语词汇在汉语中是很难解释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给学生带入到文化语境中,才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而绝不能生硬的翻译。例如法语中的PACS表示同居的两个人之间的协议,不同于中国的已婚。法国之所以有这样在中国并不存在的法律协议,正是由法国人不同的文化决定的。教师在讲述这样的词汇的时候就可以从法国人的宗教、思想观念及他们对婚姻家庭的态度等方面导入,这样可以打开学生学习词汇的广度。以跨文化的眼光来学习外语。
考察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看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能否准确运用词汇,能否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化语境中教授词汇,只有学生获得必要的语境知识,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汇。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中法两国文化知识储备,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并且在词汇教学中灵活运用方法,变换方式将学生带入准确的文化语境中。

作者简介:
 马琪(1984-),女,回族,辽宁抚顺人,吉林外国语大学西方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法语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