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作 者:李 帅 (广州市番禺区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511400)

摘   要:中职国际商务人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中职国际商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策略,加强英语教学,提高英语应用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开拓国际商务操作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商务综合素质人才。从粤港澳大湾区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达到符合当地市场和企业需求的目的,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输送更多优质的人才。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务;创新;综合素质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合作新模式和加深地区间合作的重要战略。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服务大湾区未来的建设为核心目标。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以国际视野、外语、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为切入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水平高的毕业生,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重要任务。
一、  粤港澳大湾区对中职国际商务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急切需要大量懂得对外贸易操作,能熟练运用外语,同时又拥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中职国际商务人才。
 (一)学习能力
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要牢固掌握对外贸易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商务办公软件操作是当今社会外贸企业招聘员工的必要条件之一。许多外贸企业把计算机等级证书当作员工招聘的门槛。因此很多中职学校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登记证书,学生也可以为自己的毕业文凭增加含金量,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努力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其次是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对外贸易业务工作中,能否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的应用技巧,是外贸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考核指标。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需灵活运用日常外语听说的技巧,并且能用外语撰写商务信函。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提出必须要通过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PETS),至少拿到一级证书,争取拿到三级证书。
(二)管理能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经济环境下,中职国际商务的毕业生应具备适应企业的跨文化综合能力,包括市场营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等。有些高薪职位对中职毕业生要求更高,要求具有商务环境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同时也要求中职毕业生在不同文化的认知和交际中能灵活应变,懂得国外客户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在业务处理中能充分发挥并且适应企业的跨文化沟通,在全世界资源互通的情况下自我调整,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创新能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发展,当地的对外贸易进入新常态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把利润点放在高附加值和自主高质量品牌的产品出口环节,普通出口贸易的低附加值产品的增速正在逐年下降。国际经济大环境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粤港澳大湾区的外贸企业急需转型升级,因此,对中职国际商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在企业提出高效率的执行方案,从而推动外贸企业在产品、服务等方面更加完善,也更具有竞争力。
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普遍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充分符合企业对应的岗位,无法准确认识外贸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实际需求。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中职学校在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因受到传统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维限制从而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陈旧、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平台的使用以及英语学习比例不足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教学教少
很多中职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英语重视程度不够,亦有一些中职学校侧重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方向,导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以国内贸易为主,第一年设有基础英语课,第二年只有一学期有基础商务英语的课程,其他学期主要是各种专业课,这样的毕业生英语应用水平很薄弱,无法用英语进行沟通或不能进行写作以及国际商务谈判,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处于经济核心区域,对外贸易往来频繁,英语在外贸行业领域属于必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内容落后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传统领域的电商、物流等方向,教学资料内容更新慢,无法满足当前社会中对外贸易操作等职业的要求,即使是有些中职学校开设了商务管理等专业课,但教材陈旧,缺乏与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知识的结合,导致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遇到瓶颈,在校学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这样的毕业生不懂当前国际贸易的环境,很多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符合大湾区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课程偏重理论
在许多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以本学科知识的体系化为主,教师在授课时重理论,喜欢按照书本的章节一步步来,这样就有可能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水平。有些中职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设备陈旧或缺乏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导致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弱,也没有专业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实践操作欠缺。
(四)缺乏创新训练
目前,尽管许多中职学校慢慢开始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水平的训练,例如学校重视中职学生的省赛、市赛,进行项目教学或者研学活动,但许多地方的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一套完整的基于综合能力水平培养的创新思维的训练,毕业生并不具有风险意识和跨文化沟通的敏锐力,整体的人才创新能力水平较为低下。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职学校应找出当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薄弱之处,重视该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培养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发展条件的有用之才为目标。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英语教学,提高英语应用水平
中职学校应加强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挑选符合最新发展趋势的教材内容。同时,增加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文化和商务发展的相关英语课程,让学生体验跨国企业的英语工作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条件的中职学校亦可参考纯英语工作氛围,开展跨文化交际练习,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外贸企业的商务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在师资方面加大对商务英语函电、英语商务谈判等课程的支持,并且邀请外贸的企业专家进校举办跨文化商务讲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中职学校亦可积极联系企业安排实习岗位或实践性教学岗位,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融入企业从而提高英语应用水平
(二)更新教学内容,开拓国际商务操作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及时更新相关课程资源,加强对外贸易实操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开展有关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外宾接待、财务管理、生产等教学内容的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处于珠三角核心经济带,中职学校亦可充分利用每年的进出口交易博览会的资源优势,增加出口交易平台的练习以及出口品质鉴定等实操课,让学生在实操课上面体会外贸进出口产品管理的技巧和理念的渗透,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与外宾顺利进行国际商务事务的交流和洽谈,从而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例如:用电子邮件沟通、做调查报告、贸易细节磋商等。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避免人才输出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三)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创新思维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务人才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研讨或情景教学,模拟真实的外贸工作场景,例如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课堂互动,学会分析典型的商务案例,在教师的点拨下尝试处理较复杂的商务事务。同时,亦可通过社会实践,尝试引入跨专业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综合实训平台(Virtual Business Society Environment 简称VBSE)此平台通过对不同形态组织典型特征的抽取,营造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现实岗位工作内容、管理流程、业务单据,结合与教学目标适配的业务规则,将经营模拟与现实工作接轨,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可进行宏观微观管理、多人协同模拟经营。从而训练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在其他在线网课直播平台或者在线学习平台亦可进行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自我评价。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逐渐扩大,国际贸易逐年增长,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外贸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粤港澳大湾区为国际商务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意味着国际商务人才综合素质要提升。外贸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既能灵活使用英语作为工作操作语言,又懂一定的跨国文化,也要有专业的外贸基础知识的员工。由于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在外贸企业中产生的积极贡献和受到市场的认可,中职学校应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拓展商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扩大发展空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外贸发展输送更多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安东平,国际经验追踪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精准发展路径创新探寻(J)职教论坛,2019(5)
[2]刘銮,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因素及途径(J)黑河学院学报,2017(4)
[3]王艺静,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学刊,2016(9)
[4]白远,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5]沈王仙子,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科技资讯,2010(16)
[6]王咏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制约因素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2(5)